中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第一部分 病例分析 | 第17-23页 |
病例1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胰腺脓肿病例 | 第17页 |
病例2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肝脓肿病例 | 第17-18页 |
病例3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血流感染病例 | 第18-20页 |
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 第20-23页 |
第二部分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 第23-4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 菌株来源 | 第23页 |
1.2 试剂 | 第2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2.1 菌株复苏鉴定及药敏 | 第24页 |
2.2 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2.3 第三代测序文库构建 | 第25页 |
2.4 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和基因组拼接、组装 | 第25-26页 |
2.5 第二代Illumina Hiseq测序及基因组矫正 | 第26页 |
2.6 基因注释和预测 | 第26页 |
2.7 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分析 | 第26-3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4-45页 |
3.1 测序菌株的药敏结果 | 第34页 |
3.2 第三代SMRT测序结果 | 第34-35页 |
3.3 第二代测序结果 | 第35页 |
3.4 6株HvKP菌株的基因组拼接、矫正和注释 | 第35-38页 |
3.5 测序菌株染色体与质粒基因功能聚类 | 第38-39页 |
3.6 菌株特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9-42页 |
3.7 菌株毒力基因分析 | 第42-44页 |
3.8 菌株耐药基因分析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与中性粒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 第49-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 试剂 | 第49页 |
1.2 试剂配置 | 第49-5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9页 |
2.1 临床菌株来源、鉴定、筛选 | 第51-52页 |
2.2 实验菌株分组 | 第52-53页 |
2.3 临床肝脓肿患者穿刺液标本涂片和革兰染色 | 第53页 |
2.4 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提取 | 第53-54页 |
2.5 FITC荧光染料标记细菌的制备 | 第54-55页 |
2.6 收集患者血清 | 第55页 |
2.7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 | 第55页 |
2.8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 | 第55-56页 |
2.9 透射电镜标本制作及观察 | 第56-57页 |
2.10 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 | 第57-58页 |
2.11 扫描电镜标本染色及观察 | 第58页 |
2.12 免疫荧光组化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58-59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8页 |
3.1 菌株鉴定及筛选结果 | 第59-60页 |
3.2 肝脓肿穿刺液标本涂片 | 第60页 |
3.3 中性粒细胞提取纯度及细胞存活率 | 第60页 |
3 4 FITC标记效率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3.5 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3.6 中性粒细胞存活指数 | 第62-64页 |
3.7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64-65页 |
3.8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65-67页 |
3.9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ETs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文献综述 | 第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专业书籍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