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 第16-22页 |
(一)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16-19页 |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6-17页 |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第17-18页 |
3.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研究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 | 第19-22页 |
1. 有利于厘清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19页 |
2. 有利于促进对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入研究 | 第19-20页 |
3. 有利于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 第20-22页 |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22-34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22-25页 |
1. 全球生态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触动 | 第23-24页 |
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瓶颈 | 第24-25页 |
(二) 理论渊源 | 第25-29页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 第25-26页 |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第26-27页 |
3.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 | 第27-28页 |
4. 现代西方生态文明观念 | 第28-29页 |
(三)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29-34页 |
1. 孕育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 第29-30页 |
2. 初步形成阶段:(2005年胡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的讲话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 | 第30-31页 |
3. 丰富完善阶段:(2008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 | 第31-34页 |
三、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 第34-46页 |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 第34-36页 |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之一 | 第34-35页 |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 第35页 |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要求 | 第35-36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方针和道路 | 第36-37页 |
1.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基本理念 | 第36页 |
2.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第36-37页 |
3.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第37页 |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 第37-39页 |
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第37-38页 |
2.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第38页 |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8-39页 |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 第39-42页 |
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 | 第39页 |
2. 合理规划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资源要素 | 第39-40页 |
3.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40-41页 |
4. 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 第41页 |
5. 加强科技应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 | 第41-42页 |
(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42-46页 |
1. 延续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 | 第42-43页 |
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法律 | 第43页 |
3.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 | 第43-46页 |
四、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46-5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46-48页 |
1.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野 | 第46-47页 |
2.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 第47页 |
3.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载体 | 第47-4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48-52页 |
1. 指导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改善 | 第48-49页 |
2. 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 第49页 |
3. 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第49-50页 |
4. 指导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