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48页 |
1.1 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 第15-21页 |
1.1.1 嵌段共聚物聚集体形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1.2 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17页 |
1.1.3 嵌段共聚物的溶液多级自组装 | 第17-21页 |
1.2 结晶性嵌段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 | 第21-29页 |
1.2.1 结晶性胶束形貌的理论分析 | 第21-23页 |
1.2.2 结晶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化/结晶过程 | 第23-29页 |
1.3 结晶驱动的嵌段共聚物“活性”自组装 | 第29-35页 |
1.3.1 PFS嵌段共聚物的活性生长 | 第29-30页 |
1.3.2 其它结晶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活性生长 | 第30-35页 |
1.4 结晶驱动的嵌段共聚物多级自组装 | 第35-40页 |
1.4.1 PFS嵌段共聚物的一维自组装 | 第35-36页 |
1.4.2 PFS嵌段共聚物的二维自组装 | 第36-37页 |
1.4.3 PFS嵌段共聚物的多级自组装 | 第37-39页 |
1.4.4 其它有机嵌段共聚物体系中的多级自组装 | 第39-40页 |
1.5 结晶驱动的两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溶液共组装 | 第40-44页 |
1.6 结晶驱动的异质外延生长 | 第44-46页 |
1.7 课题的提出 | 第46-4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8-68页 |
2.1 主要试剂及纯化 | 第48-50页 |
2.1.1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48-49页 |
2.1.2 主要试剂的纯化 | 第49-50页 |
2.2 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0-64页 |
2.2.1 PE的合成及表征 | 第51-57页 |
2.2.2 PE-b-Pt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7-62页 |
2.2.3 PE-b-PAA的合成与表征 | 第62-64页 |
2.3 胶束及单晶的制备 | 第64-65页 |
2.3.1 DMF中PE-b-PtBA胶束的制备 | 第64页 |
2.3.2 DMF中PE-b-PtBA和PE单晶的制备 | 第64页 |
2.3.3 水相中PE-b-PAA胶束的制备 | 第64-65页 |
2.4 胶束及单晶的表征 | 第65-68页 |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65页 |
2.4.2 动态光散射(DLS) | 第65页 |
2.4.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65-66页 |
2.4.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66页 |
2.4.5 广角X射线散射(WAXS) | 第66页 |
2.4.6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66-68页 |
3 PE-b-PtBA在DMF溶液中的一维自组装 | 第68-92页 |
3.1 PE-b-PtBA在DMF(130℃)中的状态 | 第69-70页 |
3.2 PE-b-PtBA在DMF中的胶束化/结晶过程 | 第70-76页 |
3.2.1 结晶温度的确定 | 第70-72页 |
3.2.2 结晶温度下的溶液组成-TEM制样方法的影响 | 第72-73页 |
3.2.3 初期的胶束化及结晶过程 | 第73-76页 |
3.3 影响PE-b-PtBA胶束形貌的因素 | 第76-83页 |
3.3.1 溶剂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2 结晶温度和壳层链段长度的影响 | 第78-83页 |
3.4 PE-b-PtBA在DMF中的准活性生长动力学 | 第83-9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4 PE-b-PtBA和PE在DMF溶液中的二维自组装 | 第92-118页 |
4.1 “一步法”制备PE杂化单晶-胶束共组装体 | 第93-114页 |
4.1.1 拥有梯度表面结构的PE-b-PtBA/PE杂化单晶的制备 | 第93-103页 |
4.1.2 单晶-胶束共组装体的构筑 | 第103-114页 |
4.2 “两步法”制备单晶-胶束共组装体 | 第114-11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5 PE-b-PAA棒状胶束在水溶液中的解组装 | 第118-146页 |
5.1 棒状PE-b-PAA胶束的构筑 | 第119-125页 |
5.2 胺类小分子诱导PE-b-PAA柱状胶束的断裂 | 第125-132页 |
5.2.1 胺的官能度对断裂效果的影响 | 第125-129页 |
5.2.2 单胺的加入量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5.3 有机胺诱导PE-b-PAA柱状胶束断裂的机理研究 | 第132-145页 |
5.3.1 有机胺与PAA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32-133页 |
5.3.2 pH及胺的分子量对胶束断裂的影响 | 第133-136页 |
5.3.3 柱状胶束断裂的热力学分析 | 第136-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46-14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