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稀疏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页 |
1.2.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框架 | 第16-17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 | 第17-27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模式 | 第17-20页 |
2.1.1 国外城乡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2 国外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 | 第18-20页 |
2.1.3 经验与启示 | 第20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模式 | 第20-24页 |
2.2.1 国内城乡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国内县域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 | 第21-23页 |
2.2.3 经验与启示 | 第23-24页 |
2.3 空间模式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3 人口稀疏区的范围界定及特性分析 | 第27-63页 |
3.1 人口稀疏区的范围界定 | 第27-54页 |
3.1.1 人口数据界定 | 第28-37页 |
3.1.2 自然环境界定 | 第37-47页 |
3.1.3 经济社会发展界定 | 第47-52页 |
3.1.4 划定人口稀疏区范围 | 第52-54页 |
3.2 人口稀疏区现状 | 第54-57页 |
3.2.1 社会事业建设现状 | 第54-55页 |
3.2.2 经济发展现状 | 第55页 |
3.2.3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第55-56页 |
3.2.4 城乡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3.3 人口稀疏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性分析 | 第57-61页 |
3.3.1 发展建设特性条件分析 | 第57-59页 |
3.3.2 发展建设特性问题分析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城乡空间发展分析 | 第63-83页 |
4.1 发展背景分析 | 第63-67页 |
4.1.1 发展背景分析 | 第63-66页 |
4.1.2 发展趋势分析 | 第66-67页 |
4.2 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 第67-74页 |
4.2.1 城乡发展现状 | 第67-69页 |
4.2.2 城乡发展评价 | 第69-73页 |
4.2.3 城乡发展问题 | 第73-74页 |
4.3 空间发展分析 | 第74-82页 |
4.3.1 空间要素筛选 | 第74-75页 |
4.3.2 空间发展现状 | 第75-81页 |
4.3.3 空间布局特征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构建 | 第83-118页 |
5.1 城乡空间演变及其特征 | 第83-86页 |
5.1.1 城乡空间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83-85页 |
5.1.2 鄂托克前旗空间发展演变 | 第85-86页 |
5.2 发展动力与实现路径 | 第86-88页 |
5.2.1 发展动力 | 第86-88页 |
5.2.2 实现路径 | 第88页 |
5.3 空间模式构建解析 | 第88-96页 |
5.3.1 空间布局要素分析 | 第89-93页 |
5.3.2 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 第93-96页 |
5.4 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 | 第96-113页 |
5.4.1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第96-97页 |
5.4.2 人口分布趋势 | 第97-98页 |
5.4.3 空间要素构建 | 第98-111页 |
5.4.4 空间发展布局 | 第111-113页 |
5.5 人口稀疏区的空间构建 | 第113-11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策略 | 第118-124页 |
6.1 生态保护策略 | 第118页 |
6.2 空间布局策略 | 第118-120页 |
6.3 支撑体系建设策略 | 第120-121页 |
6.4 经济发展策略 | 第121-122页 |
6.5 制度引导策略 | 第122-12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25页 |
7.3 未来展望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4页 |
附录部分 | 第134-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