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基于聚离子液体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聚离子液体第13-26页
        1.1.1 聚离子液体的性质第14-15页
        1.1.2 聚离子液体的合成第15-23页
            1.1.2.1 聚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第15-19页
            1.1.2.2 聚阴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第19-21页
            1.1.2.3 聚两性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第21-22页
            1.1.2.4 共聚型离子液体的合成第22-23页
        1.1.3 聚离子液体的应用第23-26页
            1.1.3.1 聚离子液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23-24页
            1.1.3.2 聚离子液体应用于电化学第24页
            1.1.3.3 吸附剂和分离第24-25页
            1.1.3.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第25-26页
    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第26-28页
        1.2.1 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聚合原理第26-27页
        1.2.2 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SI-ATRP)聚合第27-28页
    1.3 论文的构思及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聚苯乙烯型聚离子液体中空微球的水相制备第30-39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2.2.1 实验药品第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2.3 分析表征第31-32页
        2.2.4 实验方法第32-33页
            2.2.4.1 离子液单体1-甲基-3-(4-乙烯基苄基)咪唑氯(VBIm-Cl)的合成第32页
            2.2.4.2 表面引发剂 2-溴-2-甲基-N-(3-(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丙酰胺(BTPAm)的合成第32页
            2.2.4.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第32页
            2.2.4.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活化第32-33页
            2.2.4.5 引发剂固载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第33页
            2.2.4.6 聚苯乙烯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合成第33页
            2.2.4.7 聚苯乙烯型聚离子液体中空微球的制备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38页
        2.3.1 反应过程分析第33-34页
        2.3.2 离子液体的表征第34页
        2.3.3 红外光谱分析第34-35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35-36页
        2.3.5 XPS 谱图分析第36-37页
        2.3.6 热失重分析第37-38页
    2.4 结论第38-39页
第三章 聚离子液体微球表面制备聚合物刷第39-46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2页
        3.2.1 实验药品第40页
        3.2.2 实验仪器第40-41页
        3.2.3 分析表征第41页
        3.2.4 实验方法第41-42页
            3.2.4.1 大分子引发剂聚苯乙烯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合成第41页
            3.2.4.2 聚离子液体微球表面接枝聚合物刷第41页
            3.2.4.3 ATRP 法制备聚[1-甲基-3-(4-乙烯基苄基)咪唑氯](PVBIm-Cl)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5页
        3.3.1 VBIm-Cl 的 ATRP 动力学分析第42-43页
        3.3.2 聚合物刷的表征第43-45页
    3.4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制备聚合物刷第46-53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4.2.1 实验药品第47页
        4.2.2 实验仪器第47-48页
        4.2.3 分析表征第48页
        4.2.4 实验方法第48-49页
            4.2.4.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第48页
            4.2.4.2 表面引发剂 2-溴-2-甲基-N-(3-(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丙酰胺(BTPAm)的合成第48页
            4.2.4.3 引发剂接枝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8页
            4.2.4.4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聚合物刷第48-4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4.3.1 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50页
        4.3.3 XPS 谱图分析第50-51页
        4.3.4 热失重分析第51-52页
    4.4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电用钢316LN动态再结晶行为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下一篇:人口稀疏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