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逐步pH靶向性口服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表征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癌症治疗的现状第13-14页
    1.2 口服给药体系第14-18页
        1.2.1 口服给药生理屏障第14-15页
        1.2.2 胃部靶向恒速释放药物第15-16页
        1.2.3 肠道靶向释放药物第16-18页
        1.2.4 理想化药物剂型第18页
    1.3 静脉注射药物剂型第18-23页
        1.3.1 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第18-20页
        1.3.2 癌症细胞微环境第20页
        1.3.3 pH敏感性化学键第20-21页
        1.3.4 原酸酯基NANO-DDS第21-2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3-27页
        1.4.1 选题依据第23-25页
        1.4.2 拟达到的药物吸收过程第25-26页
        1.4.3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pH敏感及高疏水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第27-41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8-29页
        2.2.1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2.2 实验仪器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3.1 实验试剂预处理第29-30页
        2.3.2 酸敏感二端羟基原酸酯(OEOH)的合成第30-31页
        2.3.3 聚(原酸酯-氨酯)的制备第31-32页
        2.3.4 纳米微球的制备第32-33页
    2.4 合成产物相关表征实验第33-35页
        2.4.1 OEOH结构表征第33页
        2.4.2 聚合物P(OE-HMDI-CL)表征第33页
        2.4.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第33-35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2.5.1 OEOM的结构分析第35-36页
        2.5.2 P(OE-HMDI-CL)结构表征第36-37页
        2.5.3 纳米微球结构表征第37-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口服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载药释药性能研究第41-52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2-43页
        3.2.1 实验试剂第42页
        3.2.3 实验仪器第42-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7页
        3.3.1 体外稳定性研究第43-44页
        3.3.2 体内稳定性研究第44页
        3.3.3 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能检验第44-46页
        3.3.4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第46-4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3.4.1 生理稳定性分析第47-50页
        3.4.2 载药性能分析第50页
        3.4.3 NPs/DOX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药物载体的体外和体内毒性评价第52-64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2-53页
        4.2.1 实验试剂第52-53页
        4.2.3 实验仪器第53页
    4.3 实验方法第53-58页
        4.3.1 细胞培养第53-54页
        4.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54-55页
        4.3.3 急性毒性实验第55-58页
    4.4 结果分析第58-62页
        4.4.1 细胞毒性分析第58-59页
        4.4.2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第59-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及药物副作用分析第64-78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64-65页
        5.2.1 实验试剂第64-65页
        5.2.2 实验仪器第65页
    5.3 实验方法第65-69页
        5.3.1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第65-66页
        5.3.2 生物利用度分析第66-67页
        5.3.3 药代动力学分析第67页
        5.3.4 体内抗肿瘤实验第67-68页
        5.3.5 组织切片分析第68-6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9-77页
        5.4.1 生物利用度第69-70页
        5.4.2 组织药物浓度分析第70-72页
        5.4.3 肿瘤抑制效果分析第72-74页
        5.4.4 药物毒性分析第74-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2页
致谢第92-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菜多糖及深海放线菌代谢产物的抗过敏活性
下一篇:去PEG化介导的增强细胞摄取和抗肿瘤效果的pH超敏感胶束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