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应力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高应力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外高应力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卸压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深部高应力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分析 | 第23-33页 |
2.1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 第23-26页 |
2.1.1 深部概念 | 第23-24页 |
2.1.2 围岩变形特征 | 第24-26页 |
2.2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坏机理 | 第26-31页 |
2.2.1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坏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26页 |
2.2.2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坏机理的粘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2.3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深部高应力巷道置孔卸压支护机理研究 | 第33-41页 |
3.1 置孔卸压支护机理研究 | 第33-37页 |
3.1.1 置孔卸压支护机理概述 | 第33-34页 |
3.1.2 置孔卸压支护机理能量分析 | 第34-35页 |
3.1.3 置孔卸压支护力学特性研究 | 第35-37页 |
3.2 置孔卸压支护材料研究 | 第37-38页 |
3.3 置孔卸压支护方法研究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深部高应力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41-5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4.2 高应力测量 | 第42-47页 |
4.2.1 地应力简介 | 第42-43页 |
4.2.2 测量方法简介 | 第43页 |
4.2.3 地应力现场测量过程及步骤 | 第43-46页 |
4.2.4 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4.3 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分析 | 第47-52页 |
4.3.1 试验目的 | 第47页 |
4.3.2 试验过程 | 第47-51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深部高应力巷道数值模拟研究 | 第53-63页 |
5.1 FLAC~(3D)简介 | 第53-54页 |
5.1.1 概述 | 第53页 |
5.1.2 FLAC~(3D)的求解过程 | 第53-54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5.3 模型计算及分析 | 第56-61页 |
5.3.1 塑性区分析 | 第56-57页 |
5.3.2 应力分析 | 第57-59页 |
5.3.3 位移分析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工程实践应用研究 | 第63-73页 |
6.1 支护方案研究 | 第63-65页 |
6.1.1 支护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6.1.2 试验巷道选取 | 第64页 |
6.1.3 试验方案的选取 | 第64-65页 |
6.2 围岩变形监测与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6.2.1 监测目的 | 第65-66页 |
6.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第66-67页 |
6.2.3 测站布置 | 第67-69页 |
6.2.4 监测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