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17-26页 |
2.1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7-20页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 第17-18页 |
2.1.2 绿党和生态运动的发展 | 第18-19页 |
2.1.3 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 第19-20页 |
2.2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0-26页 |
2.2.1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 | 第20-22页 |
2.2.2 卢卡奇的技术批判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 | 第23-26页 |
3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40页 |
3.1 对技术属性的认识 | 第26-27页 |
3.1.1 对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 | 第26页 |
3.1.2 对技术乐观主义的批判 | 第26-27页 |
3.1.3 对技术中性论的批判 | 第27页 |
3.2 对技术价值论维度的批判 | 第27-31页 |
3.2.1 对控制自然的价值观念的批判 | 第27-28页 |
3.2.2 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 第28-30页 |
3.2.3 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 第30-31页 |
3.3 对技术的制度环境维度批判 | 第31-35页 |
3.3.1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政治功能批判 | 第31-32页 |
3.3.2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使用的生态批判 | 第32-34页 |
3.3.3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经济功能批判 | 第34-35页 |
3.4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模式的重构 | 第35-40页 |
3.4.1 关于“控制自然”与“解放自然”的技术伦理重建 | 第35-36页 |
3.4.2 技术选择与生态危机的解决 | 第36-37页 |
3.4.3 “更少生产,更好生活”的技术发展模式 | 第37-38页 |
3.4.4 改变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38页 |
3.4.5 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生产性正义 | 第38-40页 |
4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评析 | 第40-48页 |
4.1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40-42页 |
4.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 | 第40-41页 |
4.1.2 探寻了生态危机形成的制度根源 | 第41页 |
4.1.3 提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方向 | 第41-42页 |
4.2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 第42-44页 |
4.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深度不足 | 第42-43页 |
4.2.2 对生态危机地位认识的片面性 | 第43页 |
4.2.3 技术重构模式的空想性 | 第43-44页 |
4.3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 第44-48页 |
4.3.1 科学技术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相一致 | 第44-45页 |
4.3.2 科学技术发展要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45-46页 |
4.3.3 科学技术发展要规避异化问题 | 第46页 |
4.3.4 科学技术要实现绿色发展 | 第46-47页 |
4.3.5 科技发展要有坚实的战略和体制保障 | 第47-48页 |
5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