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刺激响应性嵌段共聚物/多酸杂化复合体系的构筑与荧光调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8-19页
1 绪论第19-54页
    1.1 多酸简介第19-21页
    1.2 基于多酸的有机-无机杂化自组装第21-44页
        1.2.1 多酸与有机小分子的杂化自组装第22-31页
        1.2.2 多酸与聚合物的自组装第31-44页
    1.3 含镧系金属元素多酸的荧光调控第44-52页
        1.3.1 镧系金属元素的荧光调控第44-48页
        1.3.2 含镧系金属元素多酸的荧光调控第48-52页
    1.4 论文设计思想第52-54页
2 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体系的光致自组装及荧光增强第54-76页
    2.1 实验部分第54-61页
        2.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第54-55页
        2.1.2 主要表征仪器第55-56页
        2.1.3 大分子引发剂PEO_(113)-Br的合成第56页
        2.1.4 2-(2-氯-6-硝基苯基)乙基醇的合成第56-57页
        2.1.5 2-(((2-氯-6-硝基苯乙氧)碳酰)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ClNPMMA)的合成第57-58页
        2.1.6 四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TEGMMA)的合成第58页
        2.1.7 嵌段共聚物PEO-b-P(TEGMMA-co-ClNPMMA)的合成第58-59页
        2.1.8 多酸和嵌段共聚物复合溶液的配制第59-60页
        2.1.9 光照实验第60页
        2.1.10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第60页
        2.1.11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第60页
        2.1.12 电导率测试第60页
        2.1.13 嵌段共聚物结构随光照时间变化的核磁共振氢谱测试第60页
        2.1.14 红外光谱测试第60-61页
        2.1.15 小角X射线衍射SAXS测试第61页
        2.1.16 透射电镜TEM测试第61页
        2.1.17 荧光性质测试第6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61-75页
        2.2.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1-64页
        2.2.2 嵌段共聚物与多酸复合电荷比的确定第64-65页
        2.2.3 嵌段共聚物的光响应性质研究第65-68页
        2.2.4 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第68-70页
        2.2.5 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体系的荧光增强及机理研究第70-74页
        2.2.6 pH值和盐浓度对复合体系荧光性质的影响第74-75页
    2.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3 UCST型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荧光体系的构筑与调控第76-92页
    3.1 实验部分第76-81页
        3.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第76-77页
        3.1.2 主要表征仪器第77页
        3.1.3 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DMP)的合成第77-78页
        3.1.4 链转移剂聚乙二醇-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PEO-DMP)的合成第78-79页
        3.1.5 嵌段共聚物PEO-b-P(AAm-co-AN-co-DMAEMA)的合成第79页
        3.1.6 参比嵌段共聚物PEO-b-P(AAm-co-AN)的合成第79-80页
        3.1.7 多酸和嵌段共聚物复合物溶液的配制第80页
        3.1.8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试第80页
        3.1.9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第80-81页
        3.1.10 透射电镜TEM测试第81页
        3.1.11 荧光性质测试第8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3.2.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81-84页
        3.2.2 嵌段共聚物与EuW_(10)复合电荷比的确定第84-85页
        3.2.3 嵌段共聚物与EuW_(10)复合体系的温敏性质研究第85-86页
        3.2.4 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体系的聚集体形貌与尺寸研究第86-87页
        3.2.5 嵌段共聚物/多酸复合体系的荧光随温度的变化第87-91页
    3.3 本章小结第91-92页
4 荧光可调的温度和pH双响应性的杂化水凝胶第92-114页
    4.1 实验部分第92-98页
        4.1.1 主要试剂及提纯方法第92-93页
        4.1.2 主要表征仪器第93页
        4.1.3 大分子引发剂Br-PEO_(455)-Br的合成第93-94页
        4.1.4 嵌段共聚物P(DEGMMA-co-DMAEMA)-b-PEO_(455)-b-P(DEGMMA-co-DMAEMA)的合成第94-95页
        4.1.5 参比嵌段共聚物PDEGMMA-b-PEO_(455)-b-PDEGMMA的合成第95-96页
        4.1.6 参比嵌段共聚物PDMAEMA-b-PEO_(230)-b-PDMAEMA的合成第96-97页
        4.1.7 DyW_(10)和嵌段共聚物复合物溶液的配制第97页
        4.1.8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第97页
        4.1.9 凝胶流变性能测试第97-98页
        4.1.10 小角X射线衍射测试第98页
        4.1.11 荧光性质测试第9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98-112页
        4.2.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98-100页
        4.2.2 嵌段共聚物与DyW_(10)复合电荷比的确定第100页
        4.2.3 嵌段共聚物/DyW_(10)复合体系的温度响应性第100-102页
        4.2.4 嵌段共聚物/DyW_(10)复合物浓溶液的溶胶-凝胶转变第102-103页
        4.2.5 复合体系浓溶液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第103-104页
        4.2.6 复合体系的荧光性质随温度的变化第104-108页
        4.2.7 嵌段共聚物/DyW_(10)复合体系的pH响应性第108-112页
    4.3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5.1 结论第114-115页
    5.2 创新点第115页
    5.3 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附录A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红外谱图第127-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三氟甲磺酸三氟甲基烯基酯的合成及反应研究
下一篇:CO2与不饱和烃羧化偶联制备不饱和羧酸(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