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气候学论文

陕南山地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特点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课题缘起第13页
        1.1.2 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1.3 气候因素是影响建筑的关键第13-14页
        1.1.4 当今环境和能源问题对建筑的影响第14页
        1.1.5 新农村建设面对的问题第14-15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5-18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2.3 研究的内容第16-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1 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8-19页
        1.3.2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第19页
        1.3.3 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第19页
        1.3.4 聚落环境的实地测试分析方法第19-20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2页
        1.4.1 传统聚落第20页
        1.4.2 陕南山地聚落第20-21页
        1.4.3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第21页
        1.4.4 气候适应性第21-22页
    1.5 研究框架第22-23页
2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与传承第23-39页
    2.1 地域性聚落及传统民居的研究第23-34页
        2.1.1 国外对于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方法的研究第23-25页
        2.1.2 我国对于传统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的传承第25-34页
    2.2 山地民居的研究及气候适应性第34-37页
        2.2.1 传统山地民居研究第34-35页
        2.2.2 陕南山地聚落研究第35-36页
        2.2.3 陕南山地聚落历史演变研究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陕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方法第39-65页
    3.1 陕南地区概述第39-43页
        3.1.1 陕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第39-40页
        3.1.2 陕南地区的气候环境第40-42页
        3.1.3 陕南山地气候特点第42页
        3.1.4 陕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第42-43页
    3.2 建筑气候设计原理第43-46页
        3.2.1 气候调节原理第43-44页
        3.2.2 建筑气候设计过程第44-46页
        3.2.3 被动式气候设计第46页
    3.3 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与陕南聚落地形分类第46-59页
        3.3.1 传统聚落外部环境的定义与属性第46-48页
        3.3.2 传统聚落外部环境的分类第48-49页
        3.3.3 陕南聚落的汇总与分类第49-59页
    3.4 陕南聚落气候适应性的研究方法第59-63页
        3.4.1 实际案例研究第59-60页
        3.4.2 案例历史演变第60-61页
        3.4.3 案例的类型比析第61-62页
        3.4.4 案例推导及对整个陕南山地聚落的典型分析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4.陕南典型古镇聚落选址与气候的关联第65-83页
    4.1 陕南古镇的生成发展特征和历史演变第65-73页
        4.1.1 陕南古镇生成由来的多原性第65-69页
        4.1.2 陕南古镇街区形态的演进第69-71页
        4.1.3 陕南住宅的升级第71-73页
    4.2 陕南古镇青木川第73-77页
        4.2.1 青木川古镇的历史沿革第73-74页
        4.2.2 青木川古镇的选址原因第74-75页
        4.2.3 青木川聚落选址存在的问题第75-77页
    4.3 陕南古镇凤凰镇第77-80页
        4.3.1 凤凰古镇的历史沿革第77-78页
        4.3.2 凤凰古镇的选址原因第78页
        4.3.3 凤凰古镇选址存在的问题第78-80页
    4.4 陕南古镇蜀河古镇第80-82页
        4.4.1 蜀河古镇的历史沿革第80-81页
        4.4.2 蜀河古镇的选址原因第81页
        4.4.3 蜀河古镇选址存在的问题第8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不同空间形态的陕南聚落气候适应性第83-135页
    5.1 陕南山地聚落外部环境空间形态第83-95页
        5.1.1 陕南外部空间形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第83-89页
        5.1.2 不同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的小气候特征第89-95页
    5.2 陕南山地聚落局部环境空间形态第95-109页
        5.2.1 住宅组团第95-98页
        5.2.2 节点与开放空间第98-100页
        5.2.3 庭院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比析第100-102页
        5.2.4 街巷的平面形态构成第102-104页
        5.2.5 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第104-105页
        5.2.6 街巷的高宽比第105-107页
        5.2.7 街巷绿化第107-109页
    5.3 陕南山地聚落建筑单体形态特征第109-112页
        5.3.1 民居形式第109-111页
        5.3.2 民居结构与材料第111-112页
        5.3.3 民居构造第112页
    5.4 陕南山地聚落气候适应策略总结第112-127页
        5.4.1 陕南典型聚落案例适应小气候的解析第113-126页
        5.4.2 陕南典型聚落案例适应小气候的策略总结第126-127页
        5.4.3 陕南山地聚落街巷空间形态适应气候策略总结第127页
    5.5 陕南山地聚落内部环境的技术经验第127-134页
        5.5.1 聚落防太阳辐射热第128-129页
        5.5.2 聚落结构隔热第129页
        5.5.3 聚落通风散热第129-132页
        5.5.4 聚落防雨第132-133页
        5.5.5 聚落防潮第133-134页
        5.5.6 聚落防火第134页
    5.6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6.陕南山地聚落和其他山地聚落形态的比析第135-155页
    6.1 陕南山地聚落与北方寒冷地区聚落形态的比析第135-142页
        6.1.1 陕南聚落与华北聚落的区位特征第136页
        6.1.2 与北京川底下古山村的比析第136-141页
        6.1.3 对比北方寒冷地区适应自然的策略第141-142页
    6.2 陕南山地聚落与南方湿热地区聚落形态的比析第142-147页
        6.2.1 陕南聚落与岭南聚落的区位特征第142页
        6.2.2 与广州沙湾古镇的比析第142-145页
        6.2.3 对比南方湿热地区适应自然的策略第145-147页
    6.3 陕南山地聚落与重庆山地聚落形态的比析第147-153页
        6.3.1 陕南山地聚落与重庆山地聚落的区位特征第147页
        6.3.2 以蜀河镇为例对比安居古镇第147-151页
        6.3.3 在相同气候区与相似地形地貌下的古镇气候适应性比析第151-153页
    6.4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7.基于陕南聚落空间形态适应性的设计与启示第155-163页
    7.1 陕南聚落气候适应的方法、优势与不足第155-156页
        7.1.1 陕南聚落气候适应的方法与策略第155-156页
        7.1.2 陕南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优势与不足第156页
    7.2 对传统聚落及古建筑的保护第156-157页
        7.2.1 陕南山地聚落保护现状第156页
        7.2.2 新兴建筑对传统聚落的影响第156-157页
    7.3 对山地城镇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启示第157-162页
        7.3.1 对山地聚落设计的启示第157-159页
        7.3.2 青木川新街的建设第159-160页
        7.3.3 凤凰镇的更新设计第160-161页
        7.3.4 改善聚落环境空间模式第161-162页
    7.4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8.总结与展望第163-171页
    8.1 总结第163-168页
    8.2 展望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7页
图表目录第177-185页
    1.图纸附录第177-182页
    2.表格附录第182-185页
作者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陈酿年份、葡萄品种及葡萄产地葡萄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体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