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来源解析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PM_(10)、PM_(2.5) 的污染来源及危害第13页
        1.1.2 PM_(10)、PM_(2.5) 的污染现状第13-15页
        1.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第15-16页
    1.2 国内外来源解析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部分第22-2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2-23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第22页
        2.1.2 气候特征第22-23页
    2.2 实验部分第23-29页
        2.2.1 受体样品的采集第23-24页
            2.2.1.1 采样仪器第23页
            2.2.1.2 采样滤膜的处理及质量控制第23页
            2.2.1.3 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的确定第23-24页
        2.2.2 污染源样品的采集第24-27页
            2.2.2.1 主要污染源类的划分第24-25页
            2.2.2.2 土壤风沙尘样品的采集第25页
            2.2.2.3 城市扬尘样品的采集第25页
            2.2.2.4 建筑水泥尘样品的采集第25-26页
            2.2.2.5 钢铁尘样品的采集第26页
            2.2.2.6 燃煤尘样品的采集第26页
            2.2.2.7 汽车尾气尘样品的采集第26页
            2.2.2.8 二次硫酸盐和二次硝酸盐尘样品的采集第26-27页
            2.2.2.9 源样品的处理和再悬浮第27页
        2.2.3 样品中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第27-29页
            2.2.3.1 无机元素的分析方法第27页
            2.2.3.2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分析方法第27-28页
            2.2.3.3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方法第28-29页
第三章 贵阳市大气PM_(10)、PM_(2.5) 的污染特征第29-34页
    3.1 PM_(10)、PM_(2.5) 的浓度水平第29-30页
    3.2 PM_(10)、PM_(2.5) 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0-31页
    3.3 PM_(10)、PM_(2.5) 浓度的相关性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贵阳市PM_(10)、PM_(2.5) 中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第34-53页
    4.1 PM_(10)、PM_(2.5) 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第34-41页
        4.1.1 PM_(10)、PM_(2.5) 中地壳元素的污染水平第34-39页
        4.1.3 PM_(10)、PM_(2.5) 中污染元素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9-40页
        4.1.4 PM_(10)、PM_(2.5) 中污染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0-41页
    4.2 PM_(10)、PM_(2.5) 中OC、EC的污染特征第41-46页
        4.2.1 PM_(10)、PM_(2.5) 中OC、EC的浓度水平第41-43页
        4.2.2 PM_(10)、PM_(2.5) 中OC、EC的季节变化特征第43-44页
        4.2.3 PM_(10)、PM_(2.5) 中OC、EC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4-45页
        4.2.4 OC、EC的相关性及二次有机碳的估算第45-46页
    4.3 PM10和PM2.5 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第46-52页
        4.3.1 PM_(10)、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第47-49页
        4.3.2 PM_(10)、PM_(2.5) 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第49-50页
        4.3.3 PM_(10)、PM_(2.5) 中水溶性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0-51页
        4.3.4 [NO_3~-]/[SO_4~(2-)]比值特征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污染源成分谱建立第53-63页
    5.1 PM_(10)、PM_(2.5) 主要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第53-62页
        5.1.1 土壤风沙尘第58-59页
        5.1.2 建筑水泥尘第59页
        5.1.3 城市扬尘第59-60页
        5.1.4 钢铁尘第60页
        5.1.5 燃煤尘第60-61页
        5.1.6 汽车尾气尘第61-62页
    5.2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贵阳市大气PM_(10)、PM_(2.5) 的来源解析研究第63-76页
    6.1 CMB模型的运算第63-64页
    6.2 CMB模型模拟优度的诊断技术第64-68页
        6.2.1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第64-66页
        6.2.2 不定性/相似性的诊断技术第66页
        6.2.3 元素浓度计算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第66-67页
        6.2.4 其余的诊断技术第67-68页
    6.3 CMB受体模型的应用研究第68-75页
        6.3.1 参与拟合的源化学组分的选择第68-69页
        6.3.2 贵阳市大气PM_(10)、PM_(2.5) 的主要来源第69-71页
        6.3.3 贵阳市大气 PM_(10)、PM_(2.5)主要来源的季节变化特征第71-74页
        6.3.4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第74-75页
    6.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总结第76-79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6-77页
    7.2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7页
    7.3 后续工作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第87页
本论文的资助项目第87-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etri网的智能制造系统建模和调度方法研究
下一篇: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复合过程中纤维断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