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7-3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20-25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0-23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三、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一)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及其相关理论 | 第30-41页 |
第一节 公益性小额信贷概述 | 第30-36页 |
一、小额信贷 | 第30-31页 |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 | 第31-32页 |
三、贫困及贫困群体特征 | 第32-34页 |
四、公益性小额信贷与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区别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理论依据 | 第36-41页 |
一、金融发展与减贫理论 | 第36-37页 |
二、舒尔茨小农经济理论 | 第37-38页 |
三、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38-39页 |
四、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实践 | 第41-57页 |
第—节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 第41-47页 |
一、资金匮乏是制约脱贫和导致返贫的最主要因素 | 第41-42页 |
二、政府政策性扶贫模式收效甚微 | 第42-43页 |
三、现有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满足贫困农户小而广的金融需求 | 第43-46页 |
四、公益性小额信贷自身优势为我国转变扶贫方式提供了思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 第47-50页 |
一、公益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 | 第48页 |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项目扩展阶段 | 第48-49页 |
三、公益性小额信贷持续发展阶段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发展现状 | 第50-57页 |
一、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主要参与机构及其对象 | 第50-52页 |
二、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分布状况 | 第52-53页 |
三、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规模 | 第53-54页 |
四、公益性小额信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4-5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7-69页 |
第一节 持续扶贫是公益性小额信贷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 第57-62页 |
一、政府在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问题上政策缺位 | 第57-59页 |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产权不明晰 | 第59-60页 |
三、公益性小额信贷在扶贫过程中面临高风险 | 第60-61页 |
四、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资金短缺对持续扶贫的掣肘作用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难于持续扶贫的原因分析 | 第62-69页 |
一、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合法身份 | 第62-64页 |
二、对所有权认识的不足是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产权不明晰的根源 | 第64-65页 |
三、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65-66页 |
四、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机构本身公信力不足 | 第66-67页 |
五、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路径探析 | 第69-89页 |
第—节 国内外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经验借鉴 | 第69-76页 |
一、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 | 第69-71页 |
二、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 | 第71-73页 |
三、中和农信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指导原则 | 第76-78页 |
一、将扶贫的社会效益放于小额信贷机构运行的首位 | 第76-77页 |
二、发展多种类型的扶贫小额信贷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优化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外部环境 | 第78-82页 |
一、明确政府在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中的职能 | 第78-79页 |
二、以法律形式赋予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参与扶贫的合法性 | 第79-81页 |
三、构建有利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参与扶贫的监管体系 | 第81-82页 |
第四节 公益性小额信贷扶贫机构市场化运营 | 第82-89页 |
一、完善自身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82-84页 |
二、加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 第84-85页 |
三、加强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 | 第85-86页 |
四、坚持以能力开发扶贫提高贫困者的素质技能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