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1.1 太阳能电池 | 第15-18页 |
1.1.1 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1.2 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8-23页 |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典型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22-23页 |
1.3 表面等离激元 | 第23-30页 |
1.3.1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 第23-24页 |
1.3.2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24-28页 |
1.3.3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激发方式 | 第28-29页 |
1.3.4 影响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因素 | 第29-30页 |
1.4 表面等离激元在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中的应用 | 第30-39页 |
1.4.1 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31-33页 |
1.4.2 金属纳米光栅的应用 | 第33-36页 |
1.4.3 核壳金属纳米结构的应用 | 第36-3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39-43页 |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9-4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基于亚波长银纳米洞及银纳米柱背电极电池光吸收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43-57页 |
2.1 电池结构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2.2 两种背电极结构参数优化 | 第46-49页 |
2.3 最优光吸收谱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2.4 光吸收增强机制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2.5 偏振态及入射角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基于超短周期六角密排银纳米柱背电极电池的光吸收性能研究 | 第57-71页 |
3.1 仿真方法验证 | 第57-58页 |
3.2 电池结构模型设计 | 第58-59页 |
3.3 背电极结构参数优化 | 第59-61页 |
3.4 不同活性层厚度下光吸收性能对比 | 第61-62页 |
3.5 最优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62-68页 |
3.5.1 光吸收谱 | 第62-64页 |
3.5.2 物理机制 | 第64-65页 |
3.5.3 偏振态和入射角的影响 | 第65-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基于梳状核壳银纳米光栅背电极电池的光吸收性能研究 | 第71-85页 |
4.1 电池结构模型设计 | 第71-72页 |
4.2 介质壳参数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72-74页 |
4.3 物理机制 | 第74-82页 |
4.3.1 场分布分析 | 第74-77页 |
4.3.2 三层平板波导色散特性分析 | 第77-82页 |
4.4 介质壳填充ZnO及TiO_2电池的光吸收性能对比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植入核壳银立方及核壳银球阵列电池光吸收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85-103页 |
5.1 电池结构模型设计 | 第85-86页 |
5.2 核壳结构参数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86-89页 |
5.3 光吸收谱对比分析 | 第89-92页 |
5.4 光吸收增强机制对比分析 | 第92-99页 |
5.4.1 光散射特性分析 | 第92-96页 |
5.4.2 场分布分析 | 第96-99页 |
5.5 偏振态和入射角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总结 | 第103-105页 |
6.2 创新点 | 第105页 |
6.3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