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膜分离技术 | 第9-11页 |
1.1.1 膜分离技术简介 | 第9-10页 |
1.1.2 膜材料 | 第10页 |
1.1.3 聚偏氟乙烯材料介绍 | 第10-11页 |
1.1.4 膜的分类和膜制备 | 第11页 |
1.2 膜污染概述 | 第11-14页 |
1.2.1 膜污染类型 | 第12-13页 |
1.2.2 膜的清洗 | 第13-14页 |
1.3 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共混改性 | 第15页 |
1.3.2 共聚改性 | 第15-16页 |
1.3.3 表面改性 | 第16-17页 |
1.4 多巴胺和聚多巴胺简介 | 第17-24页 |
1.4.1 多巴胺简介 | 第17-19页 |
1.4.2 聚多巴胺简介 | 第19-20页 |
1.4.3 聚多巴胺的应用简介 | 第20-21页 |
1.4.4 聚多巴胺改性分离膜的策略 | 第21-22页 |
1.4.5 聚多巴胺在膜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 磺化壳聚糖概述 | 第24-25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7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多巴胺涂覆时间对PVDF微滤膜抗蛋白污染性能研究 | 第27-47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2.3 PVDF微滤膜的制备 | 第29页 |
2.2.4 多巴胺改性PVDF微滤膜 | 第29页 |
2.2.5 PVDF微滤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29-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3.1 聚多巴胺沉积量与沉积时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 第34-3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XPS) | 第35-36页 |
2.3.4 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2.3.5 表面亲水性分析 | 第37-38页 |
2.3.6 渗透分离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2.3.7 静态抗蛋白(BSA)吸附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2.3.8 抗蛋白污染性能分 | 第40-44页 |
2.3.9 膜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磺化壳聚糖(PCS)表面修饰PVDF微滤膜及性能研究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3.2.3 磺化壳聚糖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4 PVDF-PDA-g-PCS改性膜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5 磺化壳聚糖的表征 | 第51-52页 |
3.2.6 PVDF-PDA-g-PCS改性膜的表征与测试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3-54页 |
3.3.2 ~1H-NMR谱图分析和XPS分析 | 第54-55页 |
3.3.3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 | 第55-56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6-57页 |
3.3.5 形貌分析 | 第57-59页 |
3.3.6 表面亲水性和Zeta电位分析 | 第59-60页 |
3.3.7 渗透和分离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3.3.8 静态抗蛋白性能分析 | 第61-62页 |
3.3.9 动态抗蛋白污染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