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产品功能疲劳问题的研究--以电子产品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电子产品功能日益丰富第12-13页
        1.1.2 产品功能疲劳症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凸显第13页
        1.1.3 避免功能疲劳的问题亟待研究第13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论文框架第16-1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18-32页
    2.1 文献综述第18-21页
        2.1.1 国外研究综述第18-19页
        2.1.2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0页
        2.1.3 综述小结第20-21页
        2.1.4 产品功能疲劳的定义第21页
    2.2 序关系分析方法第21-25页
        2.2.1 序关系分析法的产生第21-22页
        2.2.2 序关系分析法的实现步骤第22-24页
        2.2.3 群组判断的情形第24-25页
    2.3 统计分析方法第25-28页
        2.3.1 因子分析第25-26页
        2.3.2 主成分分析第26-27页
        2.3.3 综合评价分析法第27-28页
    2.4 粗糙集理论第28页
    2.5 基于距离的多属性决策中属性权重的无偏好融合程序第28-30页
        2.5.1 基本概念第28-29页
        2.5.2 无偏好融合程序第29-30页
    2.6 Kano模型第30-32页
第3章 产品吸引度模型的建立第32-62页
    3.1 产品吸引度第32-42页
        3.1.1 吸引度定义第32页
        3.1.2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2-36页
        3.1.3 产品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6-42页
    3.2 产品吸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2-45页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第42-43页
        3.2.2 电子产品吸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第43页
        3.2.3 有关电子产品吸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调查第43页
        3.2.4 电子产品吸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第43-44页
        3.2.5 手机吸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4-45页
    3.3 问卷设计及调查第45页
    3.4 手机吸引度评价量表的建立第45-49页
        3.4.1 各个评价项目与总体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3.4.2 因子分析与评价量表的建立第46-48页
        3.4.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8-49页
    3.5 手机吸引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9-58页
        3.5.1 基于序关系法的手机吸引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9-51页
        3.5.2 基于粗糙集的手机吸引度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1-54页
        3.5.3 基于主客观权重无偏好集成方法的手机吸引度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4-58页
    3.6 手机吸引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58-62页
第4章 产品可用度模型的建立第62-74页
    4.1 产品可用性与可用度第62-63页
        4.1.1 可用性的相关定义第62-63页
        4.1.2 产品可用度的定义第63页
    4.2 电子产品可用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3-68页
        4.2.1 电子产品可用性的衡量要素第63-64页
        4.2.2 电子产品可用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4-66页
        4.2.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第66-67页
        4.2.4 电子产品可用度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4.3 手机产品可用度模型的构建第68-72页
        4.3.1 手机可用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8-69页
        4.3.2 基于序关系法的手机可用度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9-71页
        4.3.3 手机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第71页
        4.3.4 手机可用度指标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4.4 可用性实验设计第72-74页
第5章 产品功能疲劳的评价第74-84页
    5.1 产品功能过多的原因及后果第74-75页
        5.1.1 产品功能过多的原因第74页
        5.1.2 产品功能过多的后果第74-75页
    5.2 产品功能疲劳的判断第75-76页
    5.3 产品功能数量的确定第76-79页
        5.3.1 从赢得用户再次购买的角度来确定功能的数量第76-77页
        5.3.2 从企业盈利目标的角度来确定功能的数量第77-79页
    5.4 产品具体功能的选取第79-82页
        5.4.1 基于Kano模型的产品功能需求分析第79-81页
        5.4.2 基于Kano模型的手机功能需求分析第81-82页
    5.5 企业挑战功能疲劳的实施对策第82-84页
第6章 应用实例第84-92页
    6.1 产品的选择第84-85页
    6.2 手机吸引度计算及模型验证第85页
    6.3 手机可用性实验及可用度计算第85-89页
        6.3.1 手机可用性测试及结果第85-88页
        6.3.2 手机的可用度计算第88-89页
    6.4 手机功能疲劳的判断及改进建议第89-9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92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92-93页
    7.3 研究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致谢第96-98页
附录第98-103页
    附录A第98-99页
    附录B第99-100页
    附录C第100-102页
    附录D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高速点磨削表面完整性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