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科学方法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演进 | 第12-13页 |
1.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介 | 第13-14页 |
1.3.3 内部评级法研究成果 | 第14页 |
1.4 本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信用风险的概念、成因及计量 | 第16-26页 |
2.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信用 | 第16页 |
2.1.2 风险 | 第16页 |
2.1.3 信用风险 | 第16-18页 |
2.2 信用风险的成因 | 第18-20页 |
2.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原因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特定因素 | 第19-20页 |
2.3 信用风险的计量 | 第20-26页 |
2.3.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计量信用风险的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2.3.2 内部评级法 | 第21-23页 |
2.3.3 古典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 第23-24页 |
2.3.4 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26-33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取得的进步 | 第26-28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实施进展 | 第28-30页 |
3.2.1 内部评级体系资产覆盖率 | 第29页 |
3.2.2 评级体系 | 第29页 |
3.2.3 各类信用风险暴露内部评级法项目开发及实施 | 第29页 |
3.2.4 数据管理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 | 第29-30页 |
3.3 中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务 | 第30-33页 |
3.3.1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情况概述 | 第30页 |
3.3.2 信用风险的计量 | 第30-31页 |
3.3.3 信用风险限额及其控制 | 第31-32页 |
3.3.4 信用风险缓释政策 | 第32页 |
3.3.5 减值及准备金计提政策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 | 第33-40页 |
4.1 信用风险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 第33-38页 |
4.1.1 控制环境滞后于经营业务的发展 | 第34-35页 |
4.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水平落后 | 第35-37页 |
4.1.3 缓解和转移信用风险手段不足 | 第37页 |
4.1.4 缺乏熟练掌握信用风险管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 | 第37-38页 |
4.2 外部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 第38页 |
4.3 信用风险监管范围狭窄 | 第38-40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第40-49页 |
5.1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5.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 第41-45页 |
5.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41页 |
5.2.2 加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 第41-43页 |
5.2.3 多元化风险转移手段 | 第43-44页 |
5.2.4 积极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专家队伍 | 第44页 |
5.2.5 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第44-45页 |
5.3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 第45-49页 |
5.3.1 繁荣金融市场 | 第45-46页 |
5.3.2 加快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5.3.3 加强我国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 第47页 |
5.3.4 监管当局加强监督检查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9-50页 |
6.1 研究探索 | 第4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