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第1章 钩端螺旋体病致病机理及其防治 | 第14-32页 |
1.1 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及其分类 | 第14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1.3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研究 | 第16页 |
1.4 发病机理 | 第16-23页 |
1.5 宿主免疫反应 | 第23-25页 |
1.6 动物模型 | 第25页 |
1.7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具 | 第25-26页 |
1.8 诊断 | 第26-27页 |
1.9 疫苗及佐剂 | 第27-29页 |
1.10 抗生素治疗 | 第29页 |
1.11 总结及展望 | 第29-32页 |
第2章 细菌的整体表型特性的研究 | 第32-46页 |
2.1 生长表型的重要性 | 第32页 |
2.2 全面检测表型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2.3 如何实现目标 | 第33-36页 |
2.4 检测呼吸而非生长的优势 | 第36-37页 |
2.5 在致病性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2.6 在研究基因功能方面的应用 | 第38-39页 |
2.7 在研究各种细菌的生物学中的应用——基本表型和培养特性 | 第39-40页 |
2.8 环境感应和致病机制——代谢和温度信号的重要性 | 第40-42页 |
2.9 在细菌分类、鉴定、微生态和进化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42页 |
2.10 在改进工业生物过程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2.11 在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应用 | 第43页 |
2.12 在研究细胞转化中的应用——微观和宏观形态学 | 第43-46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46-98页 |
第1章 外膜蛋白LIGB与LIPL32 结合域的新型融合蛋白作为候选疫苗在钩端螺旋体病的仓鼠模型中的评价 | 第46-68页 |
1.1 材料 | 第47-48页 |
1.2 方法 | 第48-55页 |
1.3 结果 | 第55-65页 |
1.4 讨论 | 第65-67页 |
1.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2章 外膜蛋白LIGC氮末端重组蛋白作为候选疫苗在钩端螺旋体病的仓鼠模型中的评价 | 第68-82页 |
2.1 材料 | 第68页 |
2.2 方法 | 第68-71页 |
2.3 结果 | 第71-79页 |
2.4 讨论 | 第79-80页 |
2.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3章 致病性与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表型特性差异研究 | 第82-98页 |
3.1 材料 | 第82-84页 |
3.2 方法 | 第84-86页 |
3.3 结果 | 第86-96页 |
3.4 讨论 | 第96-97页 |
3.5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4页 |
附录 | 第124-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