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8-24页 |
1.1 学科背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互涉 | 第18页 |
1.2 学术背景——传统理论与实际行为的偏离 | 第18-19页 |
1.3 领域背景——本土化进程和需求 | 第19-21页 |
1.3.1 本土化进程 | 第20页 |
1.3.2 基础理论的本土化需求 | 第20-21页 |
1.3.3 市场经济的本土化需求 | 第21页 |
1.4 研究构想 | 第21-24页 |
1.4.1 结构框架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24-55页 |
2.1 理性与有限理性 | 第24-39页 |
2.1.1 理性 | 第24-27页 |
2.1.2 对“完全理性”的质疑 | 第27-31页 |
2.1.3 有限理性的概念发展 | 第31-39页 |
2.2 有限理性行为偏差 | 第39-47页 |
2.2.1 行为的研究 | 第39页 |
2.2.2 有限理性行为偏差概念的提出 | 第39-40页 |
2.2.3 有限理性行为的代表性偏差 | 第40-42页 |
2.2.4 心理学对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解释 | 第42-47页 |
2.3 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 | 第47-55页 |
2.3.1 有限理性的相关研究 | 第47-49页 |
2.3.2 投资者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49-51页 |
2.3.3 有限理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51-55页 |
第3章 研究一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第55-68页 |
3.1 预测量表编制 | 第55-57页 |
3.1.1 测量工具 | 第55页 |
3.1.2 研究被试 | 第55-56页 |
3.1.3 预分析 | 第56-57页 |
3.2 正式量表编制 | 第57-66页 |
3.2.1 项目分析与准备工作 | 第57-58页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8-60页 |
3.2.3 因子命名 | 第60-61页 |
3.2.4 信度分析 | 第61-62页 |
3.2.5 定义分量表 | 第62页 |
3.2.6 效度分析 | 第62-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4章 研究二测量工具的测量恒等性检验与复核效度检验 | 第68-7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68页 |
4.2 测量恒等性检验 | 第68-70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4.2.2 研究被试 | 第6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4.3 复核效度检验 | 第70-72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4.3.2 研究被试 | 第71页 |
4.3.3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2-73页 |
第5章 研究三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73-84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5.2 研究被试 | 第73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73-81页 |
5.3.1 性别维度上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量表六因子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73-74页 |
5.3.2 年龄维度上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量表六因子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74-76页 |
5.3.3 教育水平维度上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量表六因子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76-79页 |
5.3.4 月收入水平维度上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量表六因子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79-8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第6章 研究四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133页 |
6.1 问题提出 | 第84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84-85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85-88页 |
6.4 研究被试 | 第88页 |
6.5 测量工具信度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6.6 数据分析 | 第90-128页 |
6.6.1 I.P.C.对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影响作用 | 第90-100页 |
6.6.2 应对方式对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影响作用 | 第100-106页 |
6.6.3 自我效能感对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影响作用 | 第106-111页 |
6.6.4 一般社会行为对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影响作用 | 第111-123页 |
6.6.5 三系列回归检验 | 第123-128页 |
6.7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3页 |
6.7.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128-130页 |
6.7.2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130-131页 |
6.7.3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在不同心理和行为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 第131页 |
6.7.4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131-132页 |
6.7.5 中介变量分析 | 第132-133页 |
第7章 研究五自控型分量表与外射型分量表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3-142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133页 |
7.2 研究假设 | 第133-134页 |
7.3 研究被试 | 第134页 |
7.4 自控型行为偏差量表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4-137页 |
7.4.1 自控特征变量的测量 | 第134-135页 |
7.4.2 自控特征变量对自控型行为偏差的直接影响 | 第135-136页 |
7.4.3 探讨外射特征变量对自控特征变量与自控型行为偏差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36-137页 |
7.5 外射型行为偏差量表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7-140页 |
7.5.1 外射特征变量的测量 | 第137-138页 |
7.5.2 外射特征变量对外射型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直接影响 | 第138-139页 |
7.5.3 探讨自控特征变量对外射特征变量与外射型行为偏差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39-140页 |
7.6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42页 |
第8章 研究六多维度的SEM 全模型构建 | 第142-146页 |
8.1 研究目的 | 第142页 |
8.2 研究假设 | 第142页 |
8.3 研究方法 | 第142-143页 |
8.4 研究被试 | 第143页 |
8.5 数据分析 | 第143-144页 |
8.6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46页 |
第9章 总结 | 第146-153页 |
9.1 理论部分 | 第146页 |
9.2 实证部分 | 第146-150页 |
9.2.1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量表编制的结论探讨 | 第147页 |
9.2.2 测量工具的测量恒等性与复核效度检验的结论探讨 | 第147页 |
9.2.3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差异性检验的结论探讨 | 第147-148页 |
9.2.4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结论探讨 | 第148-149页 |
9.2.5 自控型分量表和外射型分量表影响因素的结论探讨 | 第149-150页 |
9.2.6 多维度SEM 全模型构建的结论探讨 | 第150页 |
9.3 实践指导意义 | 第150-151页 |
9.4 创新 | 第151-152页 |
9.4.1 研究领域的创新 | 第151页 |
9.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51-152页 |
9.5 不足 | 第152-153页 |
9.5.1 资源的不足 | 第152页 |
9.5.2 样本的局限性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64-165页 |
附录:投资者行为量表 | 第165-169页 |
后记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