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城市水源地 | 第13页 |
2.1.2 跨界水源地 | 第13页 |
2.1.3 生态经济 | 第13页 |
2.1.4 协调发展 | 第13-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2.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区域差异理论 | 第15-16页 |
2.2.3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 第16页 |
2.2.4 外部性理论 | 第16-17页 |
2.2.5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7页 |
2.2.6 生态价值理论和公平理论 | 第17-19页 |
3 生态经济协调度评价 | 第19-26页 |
3.1 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3.1.1 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定义 | 第19-20页 |
3.1.2 效用函数 | 第20页 |
3.1.3 协调度评价函数 | 第20-21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3.2.1 效用值的确定 | 第21-22页 |
3.2.2 协调度指标的计算 | 第22页 |
3.2.3 怀来县与延庆县协调度指标对比 | 第22-23页 |
3.3 怀来县和延庆县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 | 第23-24页 |
3.4 结论 | 第24-26页 |
3.4.1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对怀来发展和北京水源地保护的影响 | 第24页 |
3.4.2 怀来县与延庆县的定性分析与产业优劣势对比 | 第24-26页 |
4 怀来县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与调整态势 | 第26-43页 |
4.1 产业结构的现状 | 第26-32页 |
4.1.1 怀来县农业结构的现状 | 第26-28页 |
4.1.2 怀来县工业结构的现状 | 第28-31页 |
4.1.3 怀来县第三产业结构现状 | 第31-32页 |
4.2 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 第32-35页 |
4.2.1 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难度 | 第32-33页 |
4.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 第33-34页 |
4.2.3 工业经济结构偏单,新型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 第34页 |
4.2.4 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少,且国有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偏低 | 第34页 |
4.2.5 自主创新能力差,循环型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 第34页 |
4.2.6 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 | 第34-35页 |
4.2.7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 | 第35页 |
4.2.8 商贸、物流、餐馆等服务缺乏现代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模式 | 第35页 |
4.2.9 旅游开发投入能力不足,整体开发水平较低 | 第35页 |
4.2.10 对接北京旅游市场存在很大的局限 | 第35页 |
4.3 怀来县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 第35-43页 |
4.3.1 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 第36-37页 |
4.3.1.1 加快农田设施建设 | 第36页 |
4.3.1.2 推广节水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 | 第36页 |
4.3.1.3 推进"稻改旱"项目的实施 | 第36-37页 |
4.3.1.4 发展杂交谷子产业 | 第37页 |
4.3.1.5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 第37页 |
4.3.2 发展节水型生态工业 | 第37-41页 |
4.3.2.1 加快新能源、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发展 | 第38-39页 |
4.3.2.2 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 第39页 |
4.3.2.3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39页 |
4.3.2.4 探求科技合作和强化人才合作,加快园区建设 | 第39-40页 |
4.3.2.5 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第40页 |
4.3.2.6 打造知名品牌的建设,推进新产品开发和产业链条的形成 | 第40-41页 |
4.3.3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和特色旅游业 | 第41-43页 |
4.3.3.1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 第41-42页 |
4.3.3.2 推进特色旅游业建设 | 第42-43页 |
5 上下游利益协调合作机制 | 第43-51页 |
5.1 区域合作机制——把怀来县划为大北京生态经济协作区 | 第43-44页 |
5.2 北京市与怀来县的合作 | 第44-46页 |
5.2.1 北京市对怀来县的支援和与怀来县产业合作的新动态 | 第44-45页 |
5.2.2 京张合作给怀来带来的新机遇 | 第45-46页 |
5.3 关于建立跨界水源地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建议 | 第46-51页 |
5.3.1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47-48页 |
5.3.1.1 加大对怀来县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 第47页 |
5.3.1.2 加强对怀来县的金融支持 | 第47-48页 |
5.3.2 北京市与张家口市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 第48页 |
5.3.2.1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 第48页 |
5.3.2.2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度 | 第48页 |
5.3.2.3 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 | 第48页 |
5.3.3 促进产业、人才、科技和教育合作 | 第48-50页 |
5.3.4 搭建信息平台,完善共享机制 | 第50-51页 |
6 总结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2 创新点 | 第5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A | 第58-59页 |
附录B | 第59-61页 |
附录C | 第61-62页 |
附录D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