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 第12-16页 |
| 1.1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1.2 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第2章 两馆建立的背景 | 第16-20页 |
| 2.1 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成为帝国主义觊觎的目标 | 第16-17页 |
| 2.2 日本国内的先天不足和“明治维新”后野心的膨胀 | 第17页 |
| 2.3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两馆的建立 | 第17-20页 |
| 第3章 两馆的发展历程 | 第20-49页 |
| 3.1 馆情沿革 | 第20-27页 |
| 3.1.1 关东厅博物馆 | 第20-24页 |
| 3.1.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第24-27页 |
| 3.2 建筑特点 | 第27-33页 |
| 3.2.1 关东厅博物馆 | 第27-30页 |
| 3.2.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第30-33页 |
| 3.3 藏品来源与陈列特点 | 第33-49页 |
| 3.3.1 关东厅博物馆 | 第33-40页 |
| 3.3.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第40-49页 |
| 第4章 对两馆进行比较分析 | 第49-70页 |
| 4.1 日人经营方式之分析 | 第49-51页 |
| 4.1.1 儿玉源太郎与后藤新平 | 第49-50页 |
| 4.1.2 两地经营方式的区别 | 第50-51页 |
| 4.2 日人建馆动机之分析 | 第51-58页 |
| 4.2.1 关东厅博物馆 | 第51-55页 |
| 4.2.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第55-58页 |
| 4.3 日人建筑特点之分析 | 第58-62页 |
| 4.3.1 建筑形式反映“脱亚入欧”思潮 | 第58页 |
| 4.3.2 高大的建筑塑本国“神圣”的力量 | 第58-60页 |
| 4.3.3 选址与设计充分体现“博物馆园林化”理念 | 第60-62页 |
| 4.4 日人陈列特点之分析 | 第62-70页 |
| 4.4.1 关东厅博物馆 | 第62-65页 |
| 4.4.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 第65-67页 |
| 4.4.3 展品来源的异同 | 第67-70页 |
| 结语 | 第70-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