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CO_2腐蚀玻璃钢机理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1.2.1 复合材料的腐蚀类型 | 第10-13页 |
1.2.2 超临界 CO_2腐蚀玻璃钢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关于复合材料数值模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有限元计算在复合材料分层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有限元计算在复合材料冲击及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复合材料寿命预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4.1 复合材料的腐蚀寿命预测模型 | 第17-19页 |
1.4.2 加速试验技术在复合材料寿命预测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CO_2腐蚀玻璃钢试验研究方案设计 | 第26-30页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7-30页 |
2.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7页 |
2.3.2 环刚度测试 | 第27-28页 |
2.3.3 玻璃钢管道空隙率测定 | 第28-30页 |
第3章 CO_2腐蚀玻璃钢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3.1 玻璃钢管道表面形貌分析 | 第30-31页 |
3.2 玻璃钢管道环刚度测试结果 | 第31-32页 |
3.3 玻璃钢管道空隙率分析 | 第32-33页 |
3.4 试验数据拟合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CO_2腐蚀玻璃钢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5-53页 |
4.1 玻璃钢与超临界 CO_2的相互作用 | 第35-37页 |
4.1.1 压缩气体膨胀过程 | 第35-36页 |
4.1.2 物理爆炸的能量 | 第36-37页 |
4.2 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37-39页 |
4.2.1 位移模式和形函数 | 第37-38页 |
4.2.2 单元应变 | 第38页 |
4.2.3 单元应力 | 第38页 |
4.2.4 单元刚度矩阵 | 第38-39页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9-47页 |
4.3.1 ABAQUS 有限元模块选择 | 第39页 |
4.3.2 ABAQUS 量纲的一致性 | 第39-40页 |
4.3.3 创建部件 | 第40页 |
4.3.4 材料属性及材料方向 | 第40-41页 |
4.3.5 材料破坏的 HASIN 准则 | 第41-42页 |
4.3.6 部件装配 | 第42-43页 |
4.3.7 定义分析步和输出 | 第43页 |
4.3.8 定义相互作用 | 第43-44页 |
4.3.9 载荷和边界条件 | 第44-46页 |
4.3.10 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4.4.1 模型剩余环刚度分析 | 第47-48页 |
4.4.2 模型应力波的分布 | 第48-49页 |
4.4.3 模型应力波的传播 | 第49-50页 |
4.4.4 节点挠度变化 | 第50-51页 |
4.4.5 模型能量变化 | 第51页 |
4.4.6 管道支反力模拟示意图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CO_2腐蚀玻璃钢寿命预测方程的建立 | 第53-65页 |
5.1 加速寿命试验中常用的加速模型 | 第53-57页 |
5.1.1 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 | 第53-54页 |
5.1.2 艾林模型 | 第54页 |
5.1.3 逆幂律模型 | 第54-55页 |
5.1.4 多应力模型 | 第55-57页 |
5.2 CO_2腐蚀玻璃钢寿命预测方程的建立 | 第57-64页 |
5.2.1 加速寿命试验的参数估计 | 第57-62页 |
5.2.2 加速寿命腐蚀试试验数据处理 | 第62-64页 |
5.3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