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与FPGA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线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 第14-20页 |
2.1 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 第14页 |
2.2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 第14-16页 |
2.2.1 甲类功率放大器 | 第14页 |
2.2.2 乙类功率放大器 | 第14-15页 |
2.2.3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 | 第15-16页 |
2.2.4 丙类功率放大器 | 第16页 |
2.2.5 丁类功率放大器 | 第16页 |
2.3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 第16-19页 |
2.3.1 功放输出功率和增益 | 第16-17页 |
2.3.2 1dB 压缩点 | 第17页 |
2.3.3 邻信道功率比(ACPR) | 第17-18页 |
2.3.4 误差矢量幅度(EVM)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功率放大器模型及其线性化技术 | 第20-35页 |
3.1 功率放大器模型 | 第20-26页 |
3.1.1 无记忆模型 | 第20-23页 |
3.1.2 有记忆模型 | 第23-26页 |
3.2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 第26-29页 |
3.2.1 互调失真 | 第26-27页 |
3.2.2 谐波失真 | 第27页 |
3.2.3 AM-AM 失真和 AM-PM 失真 | 第27-29页 |
3.3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 第29-34页 |
3.3.1 功率回退技术 | 第29页 |
3.3.2 前馈技术 | 第29-30页 |
3.3.3 负反馈技术 | 第30页 |
3.3.4 LINC 技术 | 第30-31页 |
3.3.5 EE&R 技术 | 第31-32页 |
3.3.6 预失真技术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多项式法的数字预失真系统设计 | 第35-49页 |
4.1 预失真系统结构 | 第35页 |
4.2 HPA 模型 | 第35-36页 |
4.3 预失真器模型 | 第36页 |
4.4 衰减器的设计 | 第36-38页 |
4.5 自适应算法 | 第38-44页 |
4.5.1 最速下降算法 | 第38-40页 |
4.5.2 LMS 算法 | 第40-42页 |
4.5.3 RLS 自适应算法 | 第42-44页 |
4.5.4 改进的算法 | 第44页 |
4.6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4.6.1 仿真条件 | 第44-45页 |
4.6.2 仿真结果 | 第45-46页 |
4.6.3 算法比较 | 第46-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数字预失真技术在硬件平台的实现 | 第49-61页 |
5.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5.2 硬件平台的介绍 | 第50-53页 |
5.2.1 FPGA 的结构特点 | 第50-51页 |
5.2.2 AD/DA 模块 | 第51-53页 |
5.2.3 时钟模块 | 第53页 |
5.3 上下变频模块 | 第53-56页 |
5.4 基于 IP 核的数字预失真的模块设计 | 第56-60页 |
5.4.1 IP 核 | 第56-57页 |
5.4.2 自适应算法模块 | 第57-58页 |
5.4.3 预失真模块 | 第58-60页 |
5.4.4 延时模块 | 第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工作总结和下一步计划 | 第61-6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6.2 下一步计划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