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及调节系统的构建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2 企业创新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创新惰性 | 第14-18页 |
1.3.1 创新惰性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创新惰性的主要表象 | 第17页 |
1.3.3 创新惰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4 创新惰性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核心-外围分析框架相关理论 | 第21-30页 |
2.1 核心-外围与创新惰性 | 第21-26页 |
2.1.1 核心与外围的含义 | 第21-23页 |
2.1.2 创新惰性的形成机理 | 第23-26页 |
2.1.3 创新惰性与企业管理 | 第26页 |
2.1.4 创新惰性与 R&D | 第26页 |
2.2 创新惰性成因的客观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 核心-外围分析框架的具体化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企业创新惰性的量化测评 | 第30-55页 |
3.1 核心与外围的识别 | 第30-36页 |
3.1.1 核心/外围识别原理 | 第30-31页 |
3.1.2 核心/外围识别的关键因素与指标 | 第31-34页 |
3.1.3 核心/外围识别的方法建立 | 第34-35页 |
3.1.4 识别工具及操作方法 | 第35-36页 |
3.2 三角模型、创新惰性度与创新惰性指数 | 第36-46页 |
3.2.1 三角模型与创新惰性度 | 第37-39页 |
3.2.2 三角模型各维度上的资源分配统计方法 | 第39-44页 |
3.2.3 创新惰性指数 | 第44-46页 |
3.3 创新惰性度与创新惰性指数的进一步理解 | 第46-52页 |
3.3.1 创新惰性度的解读 | 第46-49页 |
3.3.2 创新惰性指数的解读 | 第49-50页 |
3.3.3 创新惰性指数警戒值的探讨 | 第50-52页 |
3.4 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子系统的构建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企业创新惰性的调节 | 第55-75页 |
4.1 创新惰性调节原理与方法 | 第55-69页 |
4.1.1 资源从外围返回核心的机理与惰性的减小 | 第55-62页 |
4.1.2 从外围提取资源——缩减外围业务 | 第62-65页 |
4.1.3 从外围提取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 第65-66页 |
4.1.4 资源向核心的重新分配 | 第66-69页 |
4.2 企业创新惰性调节子系统的构建 | 第69-74页 |
4.2.1 关于创新惰性调节的进一步分析 | 第69-72页 |
4.2.2 调节子系统建立 | 第72-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及调节系统的完成与实证 | 第75-84页 |
5.1 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及调节系统的全面构建 | 第75-77页 |
5.2 实证研究 | 第77-82页 |
5.2.1 实证对象情况介绍 | 第77-78页 |
5.2.2 数据统计与汇总情况 | 第78-81页 |
5.2.3 代入三角模型的计算与结果 | 第81-82页 |
5.2.4 调节建议 | 第82页 |
5.2.5 实证研究结论 | 第82页 |
5.3 企业管理一般决策建议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