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2-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7-9页 |
1.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7页 |
1.1.2 国内研究 | 第7-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1.4 技术、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概念阐释 | 第14-20页 |
2.1 网络集合行为 | 第14-16页 |
2.1.1 集合行为 | 第14-15页 |
2.1.2 网络集合行为 | 第15-16页 |
2.2 网络集合行为与网络舆论 | 第16-17页 |
2.3 技术、新媒体与权力 | 第17-20页 |
第三章 .网络集合行为的权力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 第20-30页 |
3.1 网络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权力互动 | 第20-24页 |
3.1.1 当代现实社会权力结构 | 第20-22页 |
3.1.2 网络集合行为对现实权力格局的挑战 | 第22-23页 |
3.1.3 网络集合行为的“反智力精英”倾向 | 第23-24页 |
3.2 网络集合行为权力倾向成因解析 | 第24-30页 |
3.2.1 网络与现有社会结构的冲突 | 第24-25页 |
3.2.2 “业余参与”的热情 | 第25-27页 |
3.2.3 网络集合行为成为现实压力的“减压阀”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网络集合行实例及其作用机制 | 第30-47页 |
4.1 案例一:“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 | 第30-34页 |
4.1.1 “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始末 | 第30-31页 |
4.1.2 权力互动告别“中介” | 第31-32页 |
4.1.3 权力的平衡器 | 第32-34页 |
4.2 案例二:“郭美美”事件等作为网络集合行为的人肉搜索 | 第34-40页 |
4.2.1 郭美美事件与人肉搜索 | 第34-36页 |
4.2.2 网络集合行为中强烈的符号化 | 第36-38页 |
4.2.3 网络集合行为中的身份认同 | 第38-40页 |
4.3 案例三:淘宝商城“十月围城”事件作为网络集合行为 | 第40-47页 |
4.3.1 淘宝商城“十月围城”事件回顾 | 第40-41页 |
4.3.2 集合行为中的直接利益冲突 | 第41-44页 |
4.3.3 网络集合行为中野蛮的“正义”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对网络集合行为的反思 | 第47-53页 |
5.1 高度重视网络集合行为的巨大能量 | 第47-48页 |
5.2 新媒体时代的民粹主义倾向 | 第48-49页 |
5.3 警惕集合行为下的“大量的暴政” | 第49-50页 |
5.4 大众文化在优化网络集合行为中繁荣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