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综合化工废水的产生及危害 | 第11-14页 |
1.1.1 我国综合化工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1-13页 |
1.1.2 综合化工废水的危害及造成的问题 | 第13-14页 |
1.2 综合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第14-17页 |
1.2.1 综合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1.2.2 综合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强化技术在综合化工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及主要问题 | 第17-23页 |
1.3.1 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3.2 外加碳源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1.3.3 活性污泥系统投加活性炭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综合化工废水的生物难降解特性分析 | 第26-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1 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第26页 |
2.1.2 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26-30页 |
2.2 废水水质特点及有机物难降解性分析 | 第30-39页 |
2.2.1 废水基本水质参数及水质分析 | 第30-31页 |
2.2.2 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特点 | 第31-32页 |
2.2.3 废水中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分析及特点 | 第32-33页 |
2.2.4 废水中有机物的官能团分析 | 第33-35页 |
2.2.5 废水中有机物鉴别(GC-MS)及分类 | 第35-38页 |
2.2.6 废水中有机物荧光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常规生物工艺处理综合化工废水的效果和问题分析 | 第41-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3.1.1 污水来源与特点 | 第41页 |
3.1.2 试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 第41-42页 |
3.1.3 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 第42-46页 |
3.2 常规生物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 第46-48页 |
3.2.1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46-47页 |
3.2.2 氨氮、TN 的去除效果 | 第47-48页 |
3.3 废水水质对污泥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3.3.1 反应器系统中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48-51页 |
3.3.2 反应器系统中活性污泥形态变化 | 第51-52页 |
3.4 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分析及生物处理的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 第52-56页 |
3.4.1 废水中有机碳生物降解性分析及降解过程分析 | 第52-55页 |
3.4.2 综合化工废水生物处理的存在问题 | 第55页 |
3.4.3 综合化工废水生物处理强化对策的选择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生物工艺操作参数优化与有机物降解特征分析 | 第58-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1.1 污水来源与特点 | 第58页 |
4.1.2 试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 第58-59页 |
4.1.3 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 第59页 |
4.2 运行参数变化对 COD 去除的影响 | 第59-62页 |
4.2.1 反应器曝气造成有机物的损失估算 | 第59-60页 |
4.2.2 延长 HRT 对 COD 去除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增加污泥浓度对 COD 去除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运行参数变化对氮去除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1 延长 HRT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增加污泥浓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63页 |
4.3.3 调整运行参数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特征及可生物降解性分类 | 第64-67页 |
4.4.1 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特征 | 第64-65页 |
4.4.2 废水中有机物可降解性分类及定性分析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外加碳源对提高生物处理效果的可行性试验 | 第68-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5.1.1 污水来源与特点 | 第68页 |
5.1.2 试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 第68-69页 |
5.1.3 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 第69页 |
5.2 外加碳源投加阶段和投加量的优化 | 第69-71页 |
5.2.1 外加碳源投加阶段的确定 | 第69-70页 |
5.2.2 外加碳源投加量的确定 | 第70-71页 |
5.3 外加碳源对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1 系统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71页 |
5.3.2 外加碳源对系统氨氮、TN 效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3 外加碳源对系统 COD 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3页 |
5.4 废水有机物分析及共代谢机理分析 | 第73-76页 |
5.4.1 废水有机物组成 GC-MS 分析 | 第73-75页 |
5.4.2 外加碳源共代谢机理分析 | 第75页 |
5.4.3 碳源利用及碳损失平衡分析 | 第75-76页 |
5.5 外加碳源的经济性分析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PAC 强化生物工艺的处理效果及有机物去除途径分析 | 第78-9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6.1.1 污水来源与特点 | 第78页 |
6.1.2 试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 第78-79页 |
6.1.3 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 第79页 |
6.2 PAC 的强化效果及污染物去除方式分析 | 第79-81页 |
6.2.1 生物系统 PAC 投加量的确定 | 第79-80页 |
6.2.2 PAC-AS、AS 和 PAC 系统对废水 COD 的去除效果对比 | 第80页 |
6.2.3 PAC 吸附与生物降解估计 | 第80-81页 |
6.3 投加 PAC 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特性分析 | 第81-93页 |
6.3.1 投加 PAC 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81-83页 |
6.3.2 投加 PAC 对不同亲疏水性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83-84页 |
6.3.3 紫外分析投加 PAC 后不同官能团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84-86页 |
6.3.4 FT-IR 分析投加 PAC 后不同官能团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86-88页 |
6.3.5 投加 PAC 后荧光性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88-93页 |
6.4 投加 PAC 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93-94页 |
6.5 投加 PAC 的经济性分析 | 第9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6-99页 |
7.1 结论 | 第96-9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8页 |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