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2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3-26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26-27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27-28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27页 |
1.3.2 实际价值 | 第27-2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8-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4 章节安排 | 第30-31页 |
2 建设监理人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46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9页 |
2.1.1 委托代理框架下的监理人 | 第31-34页 |
2.1.2 委托代理的成本 | 第34-35页 |
2.1.3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 | 第35-37页 |
2.1.4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 | 第37-39页 |
2.2 行为理论 | 第39-41页 |
2.2.1 动机理论 | 第39-40页 |
2.2.2 理性行为与制度理论 | 第40-41页 |
2.3 控制理论 | 第41-46页 |
2.3.1 控制流程 | 第41-43页 |
2.3.2 控制流程的基本环节 | 第43页 |
2.3.3 建设工程监理的信息控制 | 第43-46页 |
3 建设监理人理想行为研究 | 第46-66页 |
3.1 建设监理人理想行为的假定条件 | 第46-52页 |
3.1.1 建设业主完全理性 | 第46-49页 |
3.1.2 监理人行为约束条件 | 第49-52页 |
3.2 监理人生产函数 | 第52-59页 |
3.2.1 监理人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 第52-53页 |
3.2.2 建设业主视角下监理人生产函数的被解释变量 | 第53-55页 |
3.2.3 建设业主视角下监理人生产函数的解释变量 | 第55-57页 |
3.2.4 监理人行为绩效分析 | 第57-59页 |
3.3 监理人激励函数 | 第59-66页 |
3.3.1 激励函数的被解释变量 | 第59-61页 |
3.3.2 激励函数的解释变量 | 第61-66页 |
4 建设监理人偷懒行为研究 | 第66-76页 |
4.1 监理人偷懒行为产生条件 | 第66-67页 |
4.2 监理人偷懒行为生成机理 | 第67-70页 |
4.3 监理人偷懒行为的防范 | 第70-76页 |
4.3.1 “偷懒”的防范——正激励 | 第70-74页 |
4.3.2 “偷懒”的防范——负激励 | 第74-76页 |
5 建设监理人合谋行为研究 | 第76-89页 |
5.1 合谋产生:“内部人”控制与监理人独立性缺失 | 第76-78页 |
5.2 监理人合谋分析 | 第78-81页 |
5.2.1 监理人信息结构类型 | 第78-80页 |
5.2.2 模型假设 | 第80页 |
5.2.3 博弈时序与效用 | 第80-81页 |
5.2.4 模型最优解 | 第81页 |
5.3 诚实的监理人:无合谋情况 | 第81-83页 |
5.4 监理人合谋:软信息情况 | 第83-85页 |
5.5 合谋抑制 | 第85-87页 |
5.5.1 声誉机制与建设监理人行为 | 第85-86页 |
5.5.2 声誉机制与合谋瓦解:对“内部人”控制的制衡 | 第86-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建设监理人行为影响因子的实证检验 | 第89-110页 |
6.1 检验思路 | 第89-90页 |
6.2 影响因子的选择与假设的提出 | 第90-96页 |
6.3 假设检验 | 第96-107页 |
6.3.1 指标编制与有效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96-99页 |
6.3.2 因子检验结果 | 第99-107页 |
6.4 建设监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流程 | 第107-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7 建设监理人行为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110-125页 |
7.1 研究假设 | 第110-113页 |
7.1.1 检验方法与思路 | 第112-113页 |
7.1.2 量表开发 | 第113页 |
7.2 建设监理人行为绩效检验 | 第113-117页 |
7.2.1 项目分析 | 第113-114页 |
7.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14-115页 |
7.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115-116页 |
7.2.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16页 |
7.2.5 建设监理行为与行为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16-117页 |
7.3 工程特性对建设监理人行为绩效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7.4 基于模糊识别的监理人行为绩效综合评级模型 | 第119-122页 |
7.4.1 确定相对隶属度矩阵 | 第119-120页 |
7.4.2 模糊模式的识别 | 第120-121页 |
7.4.3 算例分析 | 第121-12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2-12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0页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8页 |
8.1.1 研究结论 | 第125-126页 |
8.1.2 启示与建议 | 第126-128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建设监理人行为问卷调查表 | 第140-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