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名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锑及其化合物 | 第11-12页 |
1.2 锑的应用及毒性 | 第12页 |
1.3 生物体对锑的代谢作用 | 第12-16页 |
1.3.1 微生物对锑的代谢作用 | 第13-14页 |
1.3.1.1 微生物对锑的外排 | 第13页 |
1.3.1.2 微生物对锑的氧化 | 第13-14页 |
1.3.1.3 微生物对锑的甲基化 | 第14页 |
1.3.2 利什曼虫的锑代谢作用 | 第14-16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2页 |
2.1.1 实验菌株及质粒 | 第17-18页 |
2.1.2 引物 | 第18-21页 |
2.1.3 培养基及组分 | 第21页 |
2.1.4 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4页 |
2.2.1 P.stutzeri TS44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 | 第22页 |
2.2.2 构建P.stutzeri TS44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 | 第22-23页 |
2.2.3 Sb(Ⅲ)抗性降低突变子的筛选 | 第23页 |
2.2.4 突变体的PCR验证 | 第23-24页 |
2.2.5 转座子插入位置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6 多聚磷酸盐外切酶基因ppx的敲除 | 第25-27页 |
2.2.6.1 构建ppx敲除载体 | 第25-26页 |
2.2.6.2 双亲本杂交 | 第26页 |
2.2.6.3 敲除菌株的筛选 | 第26页 |
2.2.6.4 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26-27页 |
2.2.7 突变株TS44 Δppx突变基因的互补 | 第27-28页 |
2.2.7.1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7.2 阳性互补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28页 |
2.2.8 锑抗性MIC、生长曲线和氧化曲线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8.1 锑抗性MIC的测定 | 第28页 |
2.2.8.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8.3 Sb(Ⅲ)氧化曲线的测定 | 第29页 |
2.2.9 细胞内外Sb(Ⅲ)/Sb(Ⅴ)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10 细胞内外多聚磷酸盐(polyP)含量测定及荧光显微镜分析 | 第30-31页 |
2.2.11 荧光定量PCR检测锑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 | 第31-34页 |
2.2.11.1 细菌RNA的抽提 | 第31-32页 |
2.2.11.2 荧光定量PCR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1页 |
3.1 菌株TS44全基因组分析 | 第34-35页 |
3.2 转座子插入突变筛选Sb(Ⅲ)抗性相关基因 | 第35-38页 |
3.3 突变株TS44 Δppx研究 | 第38-48页 |
3.3.1 构建突变株TS44 Δppx及互补菌株TS44 ΔppxC | 第38-40页 |
3.3.2 Sb(Ⅲ)抗性MICs及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3 Sb(Ⅲ)氧化曲线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3.4 Sb(Ⅲ)/Sb(Ⅴ)的含量分布分析 | 第43-44页 |
3.3.5 细菌体内多聚磷酸盐polyP含量的测定 | 第44-46页 |
3.3.6 TS44菌株中锑抗性候选基因的qRT-PCR检测 | 第46-48页 |
3.4 讨论 | 第48-51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附录1:HPLC-HG-AFS实验条件 | 第62页 |
附录2:HPLC-HG-AFS实验方法(北京吉天公司SA-10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 | 第62-65页 |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