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时间调制阵列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 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3 技术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抗多径效应技术 | 第17页 |
1.3.2 抗多普勒技术 | 第17-19页 |
1.4 本文内容 | 第19-23页 |
1.4.1 研究环境 | 第20页 |
1.4.2 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1.4.3 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高速环境下时间调制阵列应用分析 | 第23-34页 |
2.1 时间调制阵列天线原理 | 第23-26页 |
2.1.1 可变天线口径(VAS)调制时序 | 第24-25页 |
2.1.2 单向相位中心移动(UPCM)和双向相位中心移动(BPCM)调制时序 | 第25-26页 |
2.2 波束形成技术及优化算法 | 第26-31页 |
2.2.1 最大信噪比准则 | 第27-28页 |
2.2.2 最大输出信干比准则 | 第28-29页 |
2.2.3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 第29-30页 |
2.2.4 最大似然准则 | 第30页 |
2.2.5 噪声方差最小准则 | 第30-31页 |
2.3 高速移动环境下通信模型及通信特性 | 第31-32页 |
2.3.1 大尺度衰落模型 | 第31-32页 |
2.3.2 小尺度衰落模型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时间调制阵列的跳频技术 | 第34-51页 |
3.1 基于时间调制阵列的载频偏移技术 | 第34-42页 |
3.1.1 时间调制阵列结构 | 第34-36页 |
3.1.2 可重构波束跳频通信技术 | 第36-42页 |
3.2 双通道跳频通信 | 第42-46页 |
3.3 旁瓣抑制技术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基于时间调制阵列的抗多普勒效应方案 | 第51-66页 |
4.1 高速移动台边界条件 | 第51-53页 |
4.1.1 基带对于多普勒频率偏移跳变的承受能力 | 第51-52页 |
4.1.2 算法精度需求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 系统功能及结构描述 | 第53-59页 |
4.2.1 系统框图 | 第54-55页 |
4.2.2 系统结构示意图 | 第55-56页 |
4.2.3 通信流程 | 第56-59页 |
4.3 天线系统算法流程 | 第59-64页 |
4.3.1 射频开关时序设计 | 第59-61页 |
4.3.2 小区切换 | 第61-62页 |
4.3.3 多普勒校验算法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自适应抗多普勒频偏的时间调制阵列系统 | 第66-92页 |
5.1 天线阵列模块 | 第66-74页 |
5.1.1 天线单元 | 第66-70页 |
5.1.2 两单元阵列 | 第70-72页 |
5.1.3 四单元阵列天线 | 第72-74页 |
5.1.4 天线阵列的选择 | 第74页 |
5.2 射频开关网络模块 | 第74-78页 |
5.2.1 四路功分器 | 第74-76页 |
5.2.2 带开关四路功分器 | 第76-78页 |
5.3 FPGA 控制部分 | 第78-79页 |
5.4 测速模块 | 第79-84页 |
5.4.1 GPS 测速 | 第80-81页 |
5.4.2 单轴加速度计测速 | 第81-82页 |
5.4.3 测速模块测试环境 | 第82-83页 |
5.4.4 测试结果 | 第83-84页 |
5.5 测向模块 | 第84-90页 |
5.5.1 测向算法 | 第84-85页 |
5.5.2 测向模块各元件测试 | 第85-88页 |
5.5.3 测向算法外场测试 | 第88-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2-9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