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1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第9页
        1.1.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由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攻坚第9-10页
        1.1.3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势在必行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1-13页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页
        1.3.2 研究内容第11-13页
第二章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评述第13-20页
    2.1 乌海市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第13-18页
        2.1.1 乌海市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第13-14页
        2.1.2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发展历程第14-15页
        2.1.3 主导专业化部门分析第15-16页
        2.1.4 一般专业化部门与其他部门分析第16页
        2.1.5 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第16-18页
    2.2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战略问题第18-20页
        2.2.1 主导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第18页
        2.2.2 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差第18页
        2.2.3 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第18页
        2.2.4 传统产业占比高,技术水平低第18-19页
        2.2.5 产业结构单一,非专业化部门有待发展第19-20页
第三章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战略环境分析第20-26页
    3.1 政策环境分析第20-21页
        3.1.1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第20页
        3.1.2 国务院出台《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0页
        3.1.3 内蒙古提出以呼包鄂为核心构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第20-21页
        3.1.4 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第21页
    3.2 经济环境分析第21-22页
        3.2.1 世界经济增长在低位徘徊第21页
        3.2.2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第21页
        3.2.3 乌海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第21-22页
    3.3 产业环境分析第22-23页
        3.3.1 煤炭开采等相关产业仍具较大发展空间第22-23页
        3.3.2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第23页
        3.3.3 乌海周边低端产业的同质竞争第23页
    3.4 资源环境分析第23-24页
        3.4.1 资源制约作用增大第23-24页
        3.4.2 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第24页
    3.5 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第24-26页
        3.5.1 发展机遇分析第24-25页
        3.5.2 发展威胁分析第25-26页
第四章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条件分析第26-31页
    4.1 资源条件分析第26-28页
        4.1.1 区位条件分析第26-27页
        4.1.2 资源条件分析第27-28页
        4.1.3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条件分析第28页
    4.2 能力条件分析第28-30页
        4.2.1 区域协调能力第28-29页
        4.2.2 人才培养能力第29页
        4.2.3 科技创新能力第29页
        4.2.4 文化融合能力第29页
        4.2.5 融资能力第29页
        4.2.6 行政环境第29-30页
    4.3 优势劣势分析第30-31页
        4.3.1 优势因素分析第30页
        4.3.2 劣势因素分析第30-31页
第五章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战略选择第31-37页
    5.1 SWOT分析第31-32页
    5.2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总体战略第32-33页
    5.3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第33-37页
        5.3.1 在产业定位和产品链设计方面第33-35页
        5.3.2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第35-36页
        5.3.3 在工业基地发展模式上第36-37页
第六章 乌海市资源型产业转型战略的实施措施第37-44页
    6.1 构建资源型产业多元发展模式第37-41页
        6.1.1 依托资源,壮大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第37-38页
        6.1.2 延伸资源,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第38页
        6.1.3 超越资源,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第38-39页
        6.1.4 发展特色农业第39页
        6.1.5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39-40页
        6.1.6 繁荣发展生活服务业第40-41页
    6.2 完善资源型产业转型相关配套措施第41-44页
        6.2.1 实施人才强市工程第41页
        6.2.2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41-42页
        6.2.3 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第42页
        6.2.4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第42页
        6.2.5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第42-43页
        6.2.6 加强区域合作第43页
        6.2.7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43-4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嫩江县肉类加工产业发展研究--以肉牛、生猪为例
下一篇:丘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来自梓潼县域经济发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