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引子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2 对象界定 | 第16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简述 | 第19-25页 |
2.1 场所结构与场所精神 | 第19-21页 |
2.2 城市中心商业综合体与场所感 | 第21-23页 |
2.2.1 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 | 第21-22页 |
2.2.2 自然和文化的展示场 | 第22-23页 |
2.3 城市中心商业综合体需要具有场所感 | 第23-25页 |
第3章 场所感的表达与分析 | 第25-60页 |
3.1 自然环境带来的魅力 | 第25-37页 |
3.1.1 自然与场所感联姻 | 第25-27页 |
3.1.2 五种自然构成要素 | 第27-37页 |
3.2 文化环境带来的感染力 | 第37-47页 |
3.2.1 文化与场所感的关联 | 第37-40页 |
3.2.2 三种文化表达要素 | 第40-47页 |
3.3 实体环境带来的沟通力 | 第47-59页 |
3.3.1 建筑与场所感结合 | 第47-49页 |
3.3.2 四种物质涉及要素 | 第49-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场所感的创造与设计 | 第60-83页 |
4.1 场所记忆输入 | 第60-65页 |
4.1.1 借引外部特征 | 第60-63页 |
4.1.2 留用内部氛围 | 第63-65页 |
4.2 空间秩序设计 | 第65-73页 |
4.2.1 空间结构要有序 | 第65-68页 |
4.2.2 空间形态要完整 | 第68-70页 |
4.2.3 空间尺度要合理 | 第70-73页 |
4.3 场所界面表达 | 第73-77页 |
4.3.1 视觉延续 | 第73-75页 |
4.3.2 触觉延伸 | 第75-77页 |
4.4 建筑标识创造 | 第77-79页 |
4.4.1 形象造型 | 第77-78页 |
4.4.2 小品点缀 | 第78-79页 |
4.5 公共活力注入 | 第79-82页 |
4.5.1 功能复合 | 第79-80页 |
4.5.2 活力引入 | 第80-82页 |
4.6 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9-9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