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论文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 第14-21页 |
2.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5-16页 |
2.1.3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 第16-19页 |
2.1.4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21页 |
2.2.2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1页 |
2.2.3 羊群效应理论 | 第21页 |
2.2.4 政治参与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贵州“瓮安事件”案例描述 | 第23-28页 |
3.1 贵州“瓮安事件”发生背景 | 第23-24页 |
3.1.1 经济发展滞后 | 第23页 |
3.1.2 社会治安混乱 | 第23页 |
3.1.3 少女意外死亡 | 第23-24页 |
3.2 贵州“瓮安事件”演变过程 | 第24-26页 |
3.2.1 危机前阶段 | 第24-25页 |
3.2.2 危机阶段 | 第25-26页 |
3.2.3 危机后阶段 | 第26页 |
3.3 贵州“瓮安事件”处置过程 | 第26-28页 |
3.3.1 事前管理情况 | 第26页 |
3.3.2 事中应对措施 | 第26-27页 |
3.3.3 事后补救工作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贵州“瓮安事件”的诱因和治理问题分析 | 第28-41页 |
4.1 贵州“瓮安事件”发生的诱因分析 | 第28-30页 |
4.1.1 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较大 | 第28页 |
4.1.2 刑事案件频发,黑恶势力猖獗 | 第28-29页 |
4.1.3 干群关系紧张,警民情绪对立 | 第29-30页 |
4.1.4 基层基础不牢,法律意识薄弱 | 第30页 |
4.2 贵州“瓮安事件”治理的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4.2.1 治理思维的简单化 | 第30页 |
4.2.2 治理主体的单一化 | 第30-31页 |
4.2.3 治理手段的极端化 | 第31-32页 |
4.3 应对策略—完善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 第32-41页 |
4.3.1 完善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防范机制 | 第32-38页 |
4.3.2 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 第38-39页 |
4.3.3 完善群体性事件治理善后机制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贵州“瓮安事件”的政府危机传播分析 | 第41-46页 |
5.1 贵州“瓮安事件”政府危机传播问题分析 | 第41-42页 |
5.1.1 信息公开认识不足 | 第41页 |
5.1.2 危机公关能力薄弱 | 第41-42页 |
5.1.3 信息发布机制缺失 | 第42页 |
5.2 应对策略—建立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的沟通机制 | 第42-46页 |
5.2.1 尊重广大公众知情权,以信息公开应对危机 | 第42-43页 |
5.2.2 提高网络媒体引导力,以正面声音应对危机 | 第43-44页 |
5.2.3 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以新闻发布应对危机 | 第44-46页 |
第六章 贵州“瓮安事件”的借鉴与启示 | 第46-50页 |
6.1 以民为本: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理念 | 第46-47页 |
6.2 一主多元: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模式选择 | 第47页 |
6.3 防化并重: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创新 | 第47-48页 |
6.4 公平正义: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长远之道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