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0-11页 |
1.4.1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外债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2.1 外债的定义 | 第11-12页 |
2.2 外债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2.2.1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 第12页 |
2.2.2 起飞理论 | 第12-13页 |
2.2.3 双缺口理论 | 第13-14页 |
2.2.4 债务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2.2.5 完全竞争资本流动理论 | 第15-16页 |
2.2.6 对理论的评述 | 第16页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4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规模的我国外债分析 | 第21-42页 |
3.1 我国外债规模总量情况 | 第21-22页 |
3.2 我国的外债规模指标体系分析 | 第22-25页 |
3.3 影响我国外债规模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5-32页 |
3.4 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与外债规模的具体分析 | 第32-40页 |
3.4.1 外债政策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2-33页 |
3.4.2 国内生产总值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3-35页 |
3.4.3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5页 |
3.4.4 进出口状况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5-36页 |
3.4.5 外汇收入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6-37页 |
3.4.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预算内)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7-38页 |
3.4.7 外汇储备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8-39页 |
3.4.8 外债还本付息额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39-40页 |
3.4.9 财政收支差额与我国外债规模 | 第40页 |
3.5 基于关联分析与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结构的我国外债分析 | 第42-49页 |
4.1 我国外债的利率结构分析 | 第42页 |
4.2 我国外债的币种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4.3 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4.4 我国外债的来源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5 我国外债的使用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4.6 我国外债的债务人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欧债危机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3页 |
5.1 基于欧债危机发生国家外债的规模分析 | 第49-50页 |
5.2 基于欧债危机发生国家外债的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5.3 欧债危机发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