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疱疹病毒gC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gC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gC基因编码产物的特性 | 第12页 |
·gC基因影响病毒粒子的稳定性 | 第12-13页 |
·gC基因影响病毒粒子的毒力 | 第13页 |
·gC基因介导病毒吸附 | 第13-15页 |
·gC与C3b结合 | 第15页 |
·基因疫苗的概述 | 第15-16页 |
·基因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基因疫苗的作用原理 | 第16-18页 |
·基因疫苗的优化策略 | 第18-21页 |
·gC基因与基因疫苗的研究 | 第21-23页 |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概述 | 第23-27页 |
·TaqMan FQ-PCR的荧光化学原理 | 第23-24页 |
·TaqMan FQ-PCR的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FQ-PCR技术诊断鸭病毒性肠炎病毒 | 第25-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42页 |
·菌株、毒株、质粒、载体及佐剂 | 第27页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实验仪器及软件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9-31页 |
·大肠杆菌培养用试剂 | 第29-30页 |
·质粒提取用试剂 | 第30-31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溶液 | 第31页 |
·DNA抽提相关溶液 | 第31页 |
·pcDNA-DEV-gC质粒的大批量制备 | 第31-35页 |
·大肠杆菌DH5a的复壮 | 第31页 |
·pcDNA-DEV-gC质粒小量提取 | 第31-32页 |
·pcDNA-DEV-gC质粒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DH5a的保存 | 第33页 |
·发酵罐高密度培养大肠杆菌 | 第33页 |
·pcDNA-DEV-gC质粒大量提取 | 第33-35页 |
·质粒含量及纯度测定 | 第35页 |
·基因枪"子弹"的制备及评价 | 第35-37页 |
·基因枪"子弹"的制备 | 第35-36页 |
·基因枪"子弹"的初步评价 | 第36-37页 |
·TaqMan FQ-PCR检测pcDNA-DEV-gC方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FQ-PCR引物、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37页 |
·FQ-PCR引物合理性的验证 | 第37-38页 |
·F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F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8-39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 第39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39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重复性 | 第39页 |
·动物的免疫接种 | 第39-40页 |
·组织样品的采集和初步处理 | 第40-41页 |
·FQ-PCR检测质粒pcDNA-DEV-gC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 第41-42页 |
·样品中模板DNA的提取 | 第41页 |
·FQ-PCR检测样品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57页 |
·pcDNA-DEV-gC质粒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发酵培养和常规培养的菌体湿重 | 第43页 |
·基因枪"子弹"的初步评价 | 第43-45页 |
·FQ-PCR检测pcDNA-DEV-gC方法的建立 | 第45-52页 |
·引物合理性的验证 | 第45-47页 |
·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47页 |
·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47-48页 |
·F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8-50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 第50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 第50-51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重复性 | 第51-52页 |
·小鼠免疫后的临床表现 | 第52页 |
·pcDNA-DEV-gC在免疫小鼠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 | 第52-57页 |
·pcDNA-DEV-gC在免疫小鼠体内各组织中不同时间的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pcDNA-DEV-gC不同免疫剂量对免疫小鼠体内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54页 |
·pcDNA-DEV-gC不同免疫途径对免疫小鼠体内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54-56页 |
·生理盐水组检测结果 | 第56页 |
·阳性对照组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67页 |
·FQ-PCR检测方法的优势 | 第57-58页 |
·gC基因疫苗在动物体内动态分布规律 | 第58-59页 |
·不同免疫途径对gC基因疫苗在动物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59-63页 |
·不同免疫剂量对gC基因疫苗在动物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影响 | 第63-64页 |
·基因疫苗不同免疫方式的比较与展望 | 第64-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