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制度论文

基于NIE视角的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2-14页
    1.2 相关研究回顾和文献综述第14-22页
        1.2.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产权制度、制度变迁的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农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生产绩效的关系研究第15-17页
        1.2.3 研究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第17-19页
        1.2.4 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第19-22页
        1.2.5 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的评述第22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第23-24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4-25页
第二章 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概述第25-41页
    2.1 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内涵第25-26页
    2.2 农地产权制度第26-32页
        2.2.1 产权制度理论第26-28页
        2.2.2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第28-32页
    2.3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第32-41页
        2.3.1 制度的一般理论第32-34页
        2.3.2 制度变迁的主体第34-36页
        2.3.3 制度变迁的动因第36-37页
        2.3.4 制度变迁的方式第37-38页
        2.3.5 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路径依赖第38-39页
        2.3.6 制度创新及其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第39-41页
第三章 土地改革、集体化以及人民公社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绩效第41-58页
    3.1 旧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绩效分析第41-43页
    3.2 土地改革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绩效分析第43-45页
        3.2.1 制度变迁方向的选择第43-44页
        3.2.2 制度变迁的过程第44页
        3.2.3 制度变迁的绩效第44-45页
    3.3 合作化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绩效分析第45-51页
        3.3.1 制度变迁的原因第45-47页
        3.3.2 各阶段制度变迁的过程和绩效第47-51页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绩效分析第51-58页
        3.4.1 制度变迁的原因第51-52页
        3.4.2 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新制度的特征第52-54页
        3.4.3 制度变迁的绩效第54-58页
第四章 家庭承包制时期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绩效第58-70页
    4.1 制度变迁和演进的过程第58-61页
        4.1.1 确立阶段(1978~1984)第59页
        4.1.2 稳定阶段(1985~1991)第59-60页
        4.1.3 完善阶段(1992~1996)第60页
        4.1.4 发展阶段(1997~至今)第60-61页
    4.2 制度变迁的特征第61-63页
        4.2.1 制度变迁的诱致性第61-62页
        4.2.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第62-63页
    4.3 制度变迁的绩效第63-70页
        4.3.1 经济绩效第63-68页
        4.3.2 政治绩效第68-69页
        4.3.3 理论价值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第70-73页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71-72页
    5.2 基于研究结论的创新设计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电建公司国际营销竞争力提升研究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非经济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