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继承法论文

特留份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1 特留份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3-17页
    1.1 特留份制度的概念第13页
    1.2 特留份制度的特征第13-14页
    1.3 特留份的性质第14-17页
        1.3.1 继承权说第14-15页
        1.3.2 债权说第15页
        1.3.3 折中说第15-17页
2 特留份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及评析第17-26页
    2.1 我国“必留份”制度的立法现状第17-18页
    2.2 我国法律中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的分析第18-21页
    2.3 对我国“必留份”制度的评价第21-26页
        2.3.1 “必留份”制度的积极意义第22页
        2.3.2 “必留份”制度的立法缺陷第22-26页
3 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第26-35页
    3.1 我国没有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原因第26-27页
        3.1.1 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第26页
        3.1.2 历史或政治因素的影响第26页
        3.1.3 受前苏联继承法的影响第26-27页
        3.1.4 受立法时代背景的限制第27页
    3.2 我国《继承法》应当建立特留份制度第27-35页
        3.2.1 建立特留份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7-29页
        3.2.2 建立特留份制度的现实意义第29-35页
4 两大法系特留份制度比较分析第35-44页
    4.1 大陆法系国家的特留份制度第35-39页
        4.1.1 编制体例方面第35页
        4.1.2 特留份的主体范围及顺序第35-36页
        4.1.3 特留份的份额第36-37页
        4.1.4 特留份额的计算第37页
        4.1.5 特留份权利的保护第37-39页
        4.1.6 特留份权利的剥夺第39页
        4.1.7 特留份请求权的时效第39页
    4.2 英美法系国家的特留份制度第39-42页
        4.2.1 英国的特留份制度第40-41页
        4.2.2 美国的特留份制度第41-42页
    4.3 两大法系特留份制度的比较第42-44页
        4.3.1 立法理念上的差别第42-43页
        4.3.2 特留份权利主体范围及顺序的差别第43页
        4.3.3 特留份份额规定的不同第43页
        4.3.4 对特留份保护的规定不同第43-44页
5 对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建议第44-52页
    5.1 对特留份制度的立法体例的建议第44页
    5.2 对特留份制度内容的设计第44-49页
        5.2.1 特留份的权利主体和顺序第44-46页
        5.2.2 特留份的份额第46页
        5.2.3 特留份额的计算基础第46-47页
        5.2.4 特留份权利的保护第47-48页
        5.2.5 特留份的消灭第48-49页
        5.2.6 特留份权利的诉讼时效第49页
    5.3 特留份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第49-52页
        5.3.1 与必留份制度并行第49-50页
        5.3.2 与遗赠扶养协议的衔接第50页
        5.3.3 与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衔接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破产抵销权
下一篇: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