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电动汽车及其电机特征 | 第10-12页 |
1.3 电动汽车用电工钢的特点及性能要求 | 第12页 |
1.4 电机加工应力对电工钢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4.1 加工和服役环境下应力分布的研究 | 第12-15页 |
1.4.2 加工和服役应力对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15-21页 |
1.5 电机工作环境对电工钢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1 温度的影响 | 第21页 |
1.5.2 谐波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3 直流偏磁的影响 | 第22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测试设备及原理 | 第24-35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应力磁导计及其原理 | 第24-30页 |
2.3 变温条件下电工钢磁性测试装置及其原理 | 第30-32页 |
2.4 谐波和直流偏磁条件下磁性能测试装置及其原理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加工方式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35-71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5-39页 |
3.2.1 实验材料与处理工艺 | 第35-37页 |
3.2.2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70页 |
3.3.1 加工方式对典型试样边部内应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2 加工方法对试样边部组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3 加工方法对典型试样边部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4 加工方式对典型试样边部磁畴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5 加工方式对试样边部截面织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6 加工方式对试样退火前后磁化曲线和铁损曲线的影响 | 第50-63页 |
3.3.7 加工方式对典型磁性能值的影响 | 第63-66页 |
3.3.8 试样宽度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66-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装配应力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71-99页 |
4.1 前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材料与过程 | 第72-7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97页 |
4.3.1 水平拉应力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2 水平压应力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76-80页 |
4.3.3 垂直压应力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4 拉应力和压应力对典型铁损值的影响 | 第82-94页 |
4.3.5 磁弹性能模型及计算 | 第94-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环境温度对无取向电工钢性能的影响 | 第99-109页 |
5.1 前言 | 第99页 |
5.2 实验材料与过程 | 第9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9-107页 |
5.3.1 温度对磁化曲线和铁损曲线的影响 | 第99-103页 |
5.3.2 温度对磁导率曲线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3 温度对剩磁和矫顽力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3.4 温度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谐波和直流偏磁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109-122页 |
6.1 前言 | 第109-110页 |
6.2 实验材料与过程 | 第110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1页 |
6.3.1 谐波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110-118页 |
6.3.2 直流偏磁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博士学位论文(大摘要) | 第137-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