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1.1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定义及应用 | 第13-15页 |
1.1.2 自生动态膜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1.3 动态膜基材及组件结构 | 第16页 |
1.1.4 自生动态膜的结构及成分组成 | 第16-18页 |
1.1.5 滤饼层过滤机理 | 第18页 |
1.1.6 自生动态膜技术的研究趋势 | 第18-19页 |
1.2 计算流体力学在水处理及膜生物反应器上的应用 | 第19-22页 |
1.2.1 计算流体力学在水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2 计算流体力学在膜生物反应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Activated sludge model(ASM)模型在MBR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1 ASM系列模型 | 第22-23页 |
1.3.2 ASM模型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自适应动态膜组件的设计及高通量稳定运行 | 第27-5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2.1 内置小试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2.2.2 外置式小试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2.2.4 其他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3 自适应膜组件的构思及设计 | 第33-3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53页 |
2.4.1 内置小试试验 | 第36-42页 |
2.4.2 外置小试试验 | 第42-44页 |
2.4.3 内置、外置组件性能比较 | 第44-45页 |
2.4.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5-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流场模拟及流态分析 | 第55-75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74页 |
3.3.1 内置式实验装置的CFD模拟 | 第56-60页 |
3.3.2 内置式实验装置CFD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3.3.3 外置式膜组件的CFD模拟 | 第64-69页 |
3.3.4 外置式膜组件CFD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3.3.5 内置反应器与外置式膜组件流场对比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滤饼层的结构特征及发展过程 | 第75-91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75-76页 |
4.2.2 取样方法 | 第76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76-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4.3.1 过滤性能 | 第78-79页 |
4.3.2 滤饼层结构及EPS发展过程 | 第79-85页 |
4.3.3 不同分层动态膜滤饼层的结构参数及EPS分布 | 第85-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五章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生化反应数学模型 | 第91-111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模型表达及参数设定 | 第91-100页 |
5.2.1 基本框架 | 第91-93页 |
5.2.2 模型组分 | 第93页 |
5.2.3 反应过程及动力学表达 | 第93-98页 |
5.2.4 流量及物料平衡方程 | 第98-99页 |
5.2.5 参数设定及其他说明 | 第99-100页 |
5.3 对小试系统的数学模拟与分析 | 第100-109页 |
5.3.1 模型输入参数及求解 | 第100-101页 |
5.3.2 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比较 | 第101-104页 |
5.3.3 MLSS浓度及组成 | 第104-105页 |
5.3.4 污泥产率 | 第105-106页 |
5.3.5 污泥龄SRT与反应速率 | 第106-107页 |
5.3.6 CH_4产量 | 第107-108页 |
5.3.7 溶解性底物浓度分布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外置式管式动态膜系统的中试研究 | 第111-125页 |
6.1 引言 | 第11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4页 |
6.2.1 实验装置及中试膜组件 | 第111-113页 |
6.2.2 分析方法 | 第113-11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3页 |
6.3.1 出水水质 | 第114-115页 |
6.3.2 膜通量与跨膜压差 | 第115-117页 |
6.3.3 自生动态膜的控制策略 | 第117-119页 |
6.3.4 经济成本分析 | 第119-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7-128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