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动力、农村能源论文--生物能(生物质能)的应用论文--沼气论文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稳定性及高效产气工艺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餐厨垃圾的特征及资源化利用方式第15-19页
        1.2.1 餐厨垃圾的组成及性质第15页
        1.2.2 餐厨垃圾的危害第15-16页
        1.2.3 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式第16-19页
    1.3 甲烷发酵处理餐厨垃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2 厌氧发酵处理餐厨垃圾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法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1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2.1.1 试验总体思路第24页
        2.1.2 试验内容第24-25页
        2.1.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2 试验材料第26页
    2.3 试验装置第26-27页
    2.4 试验方法第27-30页
        2.4.1 原料的预处理第27页
        2.4.2 指标测定方法第27-30页
第三章 餐厨垃圾单独发酵效果分析第30-3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页
        3.1.1 试验材料第30页
        3.1.2 试验方法第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3.2.1 不同温度下餐厨垃圾产气特性分析第30-31页
        3.2.2 pH的变化第31-32页
        3.2.3 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第32-33页
        3.2.4 铵态氮的变化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页
    3.4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餐厨垃圾与粪便、污泥混合发酵特性分析第35-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4.1.1 试验材料第35-36页
        4.1.2 试验方法第36-3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7-51页
        4.2.1 餐厨垃圾与牛粪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效果分析第37-39页
        4.2.2 餐厨垃圾与羊粪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效果分析第39-44页
        4.2.3 餐厨垃圾与鸡粪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效果分析第44-47页
        4.2.4 餐厨垃圾与污泥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效果分析第47-50页
        4.2.5 餐厨垃圾与四种原料混合发酵效果比较第50-51页
    4.3 讨论第51-52页
    4.4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初始pH调控对餐厨垃圾和牛粪混合发酵的影响第53-6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1.1 试验材料第53-54页
        5.1.2 试验方法第54页
        5.1.3 岗帕茨模型第54-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5.2.1 餐厨垃圾与牛粪混合发酵的产气量第55-58页
        5.2.2 整个发酵过程中pH、挥发性脂肪酸、碱度和铵态氮的变化第58-61页
        5.2.3 甲烷累积产量估算及初始pH值对停滞时间及产气总量的影响第61-63页
    5.3 讨论第63-64页
    5.4 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pH值调控时期对餐厨垃圾与牛粪混合发酵的影响第65-81页
    6.1 试验材料第65-66页
    6.2 试验方法第66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6-79页
        6.3.1 pH值调控时期对产气速率及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第66-71页
        6.3.2 甲烷含量、总甲烷产量及VS甲烷产气量第71-73页
        6.3.3 不同调控方式下各处理的pH变化趋势第73-75页
        6.3.4 不同pH调控方式下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趋势第75-76页
        6.3.5 不同pH调控方式下碱度的变化趋势第76-78页
        6.3.6 不同pH调控策略对发酵缓冲时间的影响第78-79页
    6.4 讨论第79页
    6.5 结论第79-81页
第七章 接种物添加方式联合pH调控对餐厨垃圾与牛粪混合发酵的影响第81-104页
    7.1 试验材料第81页
    7.2 试验方法第81-82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82-102页
        7.3.1 不同处理组沼气产气速率与累积产气量变化第82-88页
        7.3.2 不同处理组pH值的变化第88-92页
        7.3.3 不同处理组挥发性脂肪酸和碱度的变化第92-96页
        7.3.4 甲烷成分、沼气总产量及甲烷总产量比较第96-99页
        7.3.5 VS和COD降解率第99-100页
        7.3.6 不同处理组发酵前期缓冲时间比较第100-102页
    7.4 讨论第102-103页
    7.5 结论第103-10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8.1 结论第104-105页
    8.2 创新点第105页
    8.3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寄主多样性对B型烟粉虱和马铃薯木虱影响
下一篇:秸秆压块成型因素与压模腔体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