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2.1 最大诚信原则的起源 | 第11-12页 |
2.2 最大诚信原则的发展 | 第12-14页 |
2.2.1 从海上保险到所有保险的扩展 | 第12页 |
2.2.2 从单方约束到双方约束的转变 | 第12-13页 |
2.2.3 从英国法域到其他法域的扩张 | 第13-14页 |
2.3 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比较分析 | 第14-16页 |
2.3.1 最大诚信原则的制度基础 | 第14-15页 |
2.3.2 最大诚信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比较 | 第15-16页 |
2.4 最大诚信原则确立的意义 | 第16-18页 |
2.4.1 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 第16-17页 |
2.4.2 有利于保险行业的稳健经营 | 第17页 |
2.4.3 有利于保险法律的正确适用 | 第17-18页 |
2.4.4 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 第18页 |
3 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 第18-44页 |
3.1 告知义务制度 | 第18-24页 |
3.1.1 告知义务主体 | 第19-20页 |
3.1.2 告知内容的范围 | 第20-21页 |
3.1.3 告知义务履行方式 | 第21-22页 |
3.1.4 告知义务履行时间 | 第22页 |
3.1.5 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22-24页 |
3.2 通知义务制度 | 第24-26页 |
3.2.1 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 | 第24-25页 |
3.2.2 保险事故发生后的及时通知义务 | 第25-26页 |
3.3 保证义务制度 | 第26-28页 |
3.3.1 明示保证和默示保证 | 第26-27页 |
3.3.2 保证义务与告知义务 | 第27页 |
3.3.3 保证条款与免责条款 | 第27-28页 |
3.3.4 保证的变革和法律控制 | 第28页 |
3.4 说明义务制度 | 第28-37页 |
3.4.1 说明义务的法理基础 | 第29页 |
3.4.2 说明义务的特点 | 第29-30页 |
3.4.3 说明内容的范围 | 第30-32页 |
3.4.4 说明义务的履行方式 | 第32-34页 |
3.4.5 说明义务履行的认定标准 | 第34-36页 |
3.4.6 违反说明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36-37页 |
3.5 保险抗辩制度 | 第37-39页 |
3.5.1 保险抗辩的合理性 | 第37-38页 |
3.5.2 不可抗辩的期限和排除适用情形 | 第38页 |
3.5.3 我国保险立法中的不可抗辩条款 | 第38-39页 |
3.6 弃权与禁止反言 | 第39-41页 |
3.6.1 弃权 | 第39-40页 |
3.6.2 禁止反言 | 第40-41页 |
3.7 谨慎核保义务 | 第41-44页 |
3.7.1 义务确立的必要——维护保险金融市场秩序 | 第41-42页 |
3.7.2 义务确立的必要——保护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利益 | 第42-43页 |
3.7.3 义务确立的必要——鞭策保险人诚信经营 | 第43页 |
3.7.4 保险立法中的核保规定 | 第43-44页 |
4 完善我国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立法建议 | 第44-50页 |
4.1 我国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2 完善我国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建议 | 第45-50页 |
4.2.1 明确确立最大诚信原则 | 第45页 |
4.2.2 告知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5-47页 |
4.2.3 通知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7页 |
4.2.4 说明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7-49页 |
4.2.5 保险抗辩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9页 |
4.2.6 确立保险人的谨慎核保义务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