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二冲程缸内直喷发动机建模和混合气形成仿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3-14页
缩略词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二冲程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原型机模型的建立与试验验证第23-38页
    2.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23-33页
        2.1.1 基本计算理论第23-28页
        2.1.2 一维性能仿真重要参数设置第28-33页
    2.2 原型机模型的试验验证第33-37页
        2.2.1 试验设备第33-35页
        2.2.2 试验内容第35页
        2.2.3 试验步骤第35-36页
        2.2.4 模型的验证第36-37页
    2.3 本章小节第37-38页
第三章 二冲程发动机缸内直喷模型建立第38-55页
    3.1 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结构建立第38-40页
    3.2 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室结构设计第40-42页
        3.2.1 缸内直喷燃烧系统的设计原则第40页
        3.2.2 缸内直喷设计判定指标第40-41页
        3.2.3 缸内直喷重要参数的确定第41页
        3.2.4 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室结构设计第41-42页
    3.3 燃烧室结构的网格划分第42-44页
    3.4 缸内直喷Fluent参数设置第44-50页
        3.4.1 计算模型第44-46页
        3.4.2 边界条件第46-48页
        3.4.3 动网格设置第48页
        3.4.4 求解控制参数设置第48-49页
        3.4.5 初始化设置和迭代设置第49-50页
    3.5 计算结果分析第50-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喷油参数对缸内混合气形成仿真第55-81页
    4.1 喷油器模型的建立第55-57页
    4.2 原型机燃烧室混合气形成分析第57-61页
    4.3 新型燃烧室小负荷工况混合气形成分析第61-70页
        4.3.1 喷油时刻对混合气形成分析第61-64页
        4.3.2 喷油角度对缸内混合气形成影响第64-68页
        4.3.3 喷油压力对缸内混合气形成影响第68-70页
    4.4 新型燃烧室大负荷工况下缸内混合气形成分析第70-80页
        4.4.1 喷油时刻对混合气分布影响第70-74页
        4.4.2 喷油方向对混合气分布的影响第74-77页
        4.4.3 喷油压力对混合气分布的影响第77-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不同海拔高度下缸内混合气形成仿真第81-92页
    5.1 进气边界和缸内初始条件第81-83页
    5.2 海拔高度变化对缸内扫气性能影响研究第83-86页
        5.2.1 海拔高度变化对气缸内速度矢量影响第83-84页
        5.2.2 海拔高度变化对气缸内CO2分布的影响第84-85页
        5.2.3 海拔高度变化对扫气效率的影响第85-86页
    5.3 不同海拔高度喷油定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86-91页
        5.3.1 不同海拔下喷油时刻对缸内速度矢量的影响第86-88页
        5.3.2 不同海拔下喷油时刻对缸内新鲜充量的影响第88-89页
        5.3.3 不同海拔下喷油时刻对缸内缸内燃油分布的影响第89-91页
    5.4 本章小节第91-9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2-95页
    6.1 全文总结第92-94页
    6.2 工作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NSCLC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下一篇:基于红外视频流的汽车辅助驾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