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谱效率信号的调制格式和符号率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2.1 光性能监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调制格式和符号率识别技术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传输系统基础理论 | 第15-26页 |
2.1 系统设计和搭建 | 第15-16页 |
2.2 发射端 | 第16-23页 |
2.2.1 脉冲成形 | 第16-22页 |
2.2.2 相位噪声 | 第22页 |
2.2.3 信号调制 | 第22-23页 |
2.3 信号传输和接收 | 第23-25页 |
2.3.1 色散和光信噪比 | 第23-24页 |
2.3.2 接收端 | 第24-25页 |
2.4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自相关算法的符号率识别 | 第26-38页 |
3.1 自相关算法原理 | 第26-29页 |
3.1.1 异步延迟采样技术 | 第26-27页 |
3.1.2 算法原理 | 第27-29页 |
3.2 基于自相关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29-37页 |
3.2.1 10 G信号识别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3.2.2 符号率有效识别范围研究 | 第31-34页 |
3.2.3 滚降因子对符号率识别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算法的调制格式识别 | 第38-54页 |
4.1 方差分析算法 | 第38-43页 |
4.1.1 方差分析算法的原理 | 第39-40页 |
4.1.2 方差分析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0-43页 |
4.2 主成份分析算法 | 第43-52页 |
4.2.1 主成分分析算法原理 | 第43-46页 |
4.2.2 主成分分析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4.3 两种调制格式识别方法对比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