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21页 |
·用肥量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覆盖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保墒耕作与旱地施肥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 | 第18-20页 |
·对地表温度的研究 | 第20-2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2页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试验过程 | 第23页 |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试验过程 | 第26页 |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两季小麦试验期间试验区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和干燥度 | 第26-27页 |
·2007—2009 年冬小麦生育期及休闲期内0—2 m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耕层10 cm 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3-39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试验过程 | 第33页 |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6-37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9-47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40页 |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试验过程 | 第40页 |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第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层0-2 m 的硝态氮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0-2 m 土层铵态氮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冬小麦各种氮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表层0-20 cm,20-40 cm 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