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第12-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敏性生态河流景观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6-30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1 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 | 第16-18页 |
2.1.2 海绵城市规划理论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河流城市段水敏城市规划相关实践 | 第19-28页 |
2.2.1 荷兰水敏性滨水空间规划与雨洪管理 | 第19-22页 |
2.2.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 第22-24页 |
2.2.3 日本鹤见川流域生态水敏规划 | 第24-26页 |
2.2.4 宁波生态走廊 | 第26-28页 |
2.3 总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湟水谷地河流城市段生态特征 | 第30-40页 |
3.1 高原大陆性自然气候特征 | 第30-31页 |
3.2 易洪多支流水文地理特征 | 第31-34页 |
3.2.1 高流速高含沙的水文特征 | 第31页 |
3.2.2 易洪峰的多支流河道特征 | 第31-34页 |
3.2.3 水井相依河道的地理特征 | 第34页 |
3.3 复杂多样的河流生态特征 | 第34-38页 |
3.3.1 高海拔大高差的地貌生态特征 | 第34-35页 |
3.3.2 复杂多变的河段形态生态特征 | 第35-36页 |
3.3.3 敏感易被污染的水质生态特征 | 第36-37页 |
3.3.4 丰富多样的河道植被生态特征 | 第37-38页 |
3.4 集聚流失冲突的建设特征 | 第38-39页 |
3.5 总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湟水谷地河流城市段生态水敏景观规划的核心问题 | 第40-60页 |
4.1 生态低影响的防洪安全与措施 | 第40-54页 |
4.1.1 湟水及支流多巴段洪水推算 | 第41-52页 |
4.1.2 低影响的防洪标准与措施 | 第52-54页 |
4.2 多样近自然的河流生态安全 | 第54-57页 |
4.2.1 人工与自然生态基地 | 第54-55页 |
4.2.2 多样近自然的生态安全价值取向 | 第55-56页 |
4.2.3 多样近自然的生态规划技术方法 | 第56-57页 |
4.3 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河道景观品质 | 第57-58页 |
4.4 结语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湟水谷地河流城市段生态水敏景观规划策略 | 第60-88页 |
5.1 生态水敏景观规划策略原理 | 第60-61页 |
5.2 生态水敏景观蓝绿网格划分 | 第61-67页 |
5.2.1 水敏网格规划目标及原则 | 第61-63页 |
5.2.2 水敏网格划分策略 | 第63-65页 |
5.2.3 湟水谷地水敏网格划分措施 | 第65-67页 |
5.3 生态水敏景观近自然化策略 | 第67-72页 |
5.3.1 生态水敏自然化原则 | 第67-68页 |
5.3.2 生态水敏洪范区界定与管理 | 第68-70页 |
5.3.3 生态水敏近自然化具体技术 | 第70-72页 |
5.4 生态水敏景观生态恢复思路 | 第72-83页 |
5.4.1 河道水土保持 | 第72-77页 |
5.4.2 河道水质净化 | 第77-80页 |
5.4.3 河道生物多样性恢复 | 第80-83页 |
5.5 生态水敏景观共享空间营造 | 第83-88页 |
5.5.1 河岸景观美学 | 第83-85页 |
5.5.2 生态集聚效应 | 第85-88页 |
第六章 基于生态水敏的青海湟中多巴新城段湟水河流景观规划 | 第88-110页 |
6.1 生态水敏景观规划的理论思路 | 第88-92页 |
6.1.1 生态水敏的总体定位思路 | 第88页 |
6.1.2 景观结构功能分区思路 | 第88-92页 |
6.2 生态水敏景观规划专项分析 | 第92-104页 |
6.2.1 生态水敏型防洪规划 | 第92-94页 |
6.2.2 生态水敏型水系重构 | 第94-104页 |
6.3 生态水敏景观开发实施策略 | 第104-110页 |
6.3.1 开发时序准则及建设架构 | 第104页 |
6.3.2 开发的基本原则与建设策略 | 第104-105页 |
6.3.3 生态水敏开发的具体时序特性 | 第105-11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