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面部表情的东方人情绪识别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动态面部表情编码系统 | 第10-11页 |
| 1.3 GFG模型 | 第11-15页 |
| 1.3.1 面部行为编码系统 | 第11-12页 |
| 1.3.2 GFG模型和FACS之间的关系 | 第12-14页 |
| 1.3.3 GFG模型的有效性证实 | 第14-15页 |
| 1.3.4 GFG模型的缺陷 | 第15页 |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页 |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第17-23页 |
| 2.0 实验目的 | 第17页 |
| 2.1 实验观察者 | 第17-18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2.3 实验刺激 | 第18-20页 |
| 2.4 实验过程 | 第20-22页 |
| 2.5 建立认知模型 | 第2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3-45页 |
| 3.1 东方人情绪识别结果和结论 | 第23-33页 |
| 3.1.1 行为数据结果 | 第23-24页 |
| 3.1.2 六种基本表情的混淆 | 第24-25页 |
| 3.1.3 动态面部信号的传输过程 | 第25-33页 |
| 3.2 中西方动态面表情的对比和讨论 | 第33-40页 |
| 3.2.1 行为数据的对比和讨论 | 第33-34页 |
| 3.2.2 六种基本表情认知的对比和讨论 | 第34-35页 |
| 3.2.3 量化动态面部表情信号的对比和讨论 | 第35-38页 |
| 3.2.4 分类动态面部表情的对比和讨论 | 第38-40页 |
| 3.3 讨论 | 第40-44页 |
| 3.3.1 东方人动态面部情绪的结果讨论 | 第40页 |
| 3.3.2 跨文化动态面部情绪的讨论 | 第40-41页 |
| 3.3.3 跨文化情绪混淆的分析和讨论 | 第41-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东方人面部表情识别方法 | 第45-57页 |
| 4.1 引言 | 第45页 |
| 4.2 人脸面部表情识别系统概述 | 第45-47页 |
| 4.3 东方人面部表情识别方法设计 | 第47-49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49-55页 |
| 4.5 总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9页 |
| 5.1 总结 | 第57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