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2-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第18-23页 |
1.4.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特点 | 第18-19页 |
1.4.2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9-22页 |
1.4.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26-30页 |
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6-28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及原材料 | 第26页 |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6-28页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8页 |
2.3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3.1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28-29页 |
2.3.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4 超级电容器极片的制作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4.1 超级电容器极片的制作 | 第29页 |
2.4.2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具有三维多孔碳网络结构的SnO_2@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3.2.1 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2 SnO_2@C前驱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3 氧化石墨烯及SnO_2@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前驱体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4 SnO_2@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3.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33-40页 |
3.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0-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三维多孔Sn@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3 结构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47-52页 |
4.3.2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Bi_2O_2CO_3纳米片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页 |
5.3 结构与讨论 | 第58-61页 |
5.3.1 XRD谱图分析 | 第58-59页 |
5.3.2 FTIR谱图分析 | 第59-60页 |
5.3.3 SEM与TEM分析 | 第60-61页 |
5.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61-65页 |
5.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1-62页 |
5.4.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62-63页 |
5.4.3 倍率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5.4.4 循环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5.5 Bi_2O_2CO_3充放电机理研究 | 第65-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