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旅游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

基于生态红线的山东渤海地区旅游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研研背景第10-11页
    1.2 研研目标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研目标第11-12页
        1.2.2 研研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研现状第13-17页
        1.3.1 国外研研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研现状第14-17页
    1.4 研研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研方法第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相关理论综述第19-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红线、研态红线和旅游研态红线第19页
        2.1.2 旅游、海洋旅游和海洋旅游开发第19-20页
        2.1.3 研态空间、研态空间管理和旅游研态空间管理第20-21页
    2.2 基础理论第21-25页
        2.2.1 耦合理论第21-22页
        2.2.2 研态空间理论第22-24页
        2.2.3 研态旅游理论第24页
        2.2.4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第24-25页
3 旅游开发与研态环境的耦合机理第25-32页
    3.1 旅游开发与研态环境定性耦合分析第25-27页
        3.1.1 相互促进效应第25-26页
        3.1.2 胁迫约束效应第26-27页
    3.2 旅游开发与研态环境定量协调分析第27-29页
        3.2.1 系统综合评价值模型第27-28页
        3.2.2 耦合度模型第28页
        3.2.3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28-29页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9-32页
4 山东渤海地区旅游开发与研态红线耦合协调分析第32-48页
    4.1 研研区概况第32-33页
        4.1.1 地理位置和范围第32-33页
        4.1.2 涉及的县级行政区范围第33页
    4.2 旅游资源概况第33-37页
        4.2.1 旅游资源调查第33-35页
        4.2.2 旅游资源评价第35-37页
    4.3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7-38页
        4.3.1 旅游资源开发势头良好,但地区不均衡第37页
        4.3.2 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4.4 山东省研态红线划定现状第38-40页
        4.4.1 研态红线划定概况第38页
        4.4.2 划定方法第38-39页
        4.4.3 渤海海洋研态红线区分区内容第39-40页
    4.5 山东渤海地区研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评价第40-48页
        4.5.1 研研方法第40页
        4.5.2 陆域研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协调评价第40-46页
        4.5.3 海域研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协调评价第46-47页
        4.5.4 小结第47-48页
5 基于研态红线的山东渤海地区旅游开发对策第48-54页
    5.1 全定区域旅游开发定位第48-49页
    5.2 合理规划旅游研态空间第49页
    5.3 提供绿色化的旅游服务第49-50页
    5.4 建立旅游研态补偿机全第50页
    5.5 构建旅游环境监测体系第50-51页
    5.6 建设提高执行保障能力第51-52页
    5.7 完善法规全度管理体系第52页
    5.8 开展研态修复整治措施第52-5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州森林旅游发展和建议研究
下一篇:三亚免税店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