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3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2 吡唑及其相关配合物的配位化学和研究进展 | 第13-31页 |
1.2.1 单吡唑与低价态的金属形成的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2 双吡唑的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 第22-3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4-取代3,5-二苯基吡唑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33-8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试剂、仪器以及测试 | 第33-34页 |
2.2 配体的合成 | 第34-40页 |
2.2.1 2-乙酰氧基-1,3-二苯基-1,3-丙二酮(A)和 2-氟-1,3-二苯基-1,3-丙二酮(B)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2 4-羟基-3,5-二苯基吡唑(C)和4-氨基-3,5-二苯基吡唑(D)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3 配体4-苯酰氧基-3,5-二苯基吡唑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4 配体4-乙酰氧基-3,5-二苯基吡唑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5 配体4-苯甲亚胺-3,5-二苯基吡唑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6 配体1,3-二(4-苯甲亚胺-3,5-二苯基-1H-吡唑)-苯的合成 | 第40页 |
2.3 配合物的合成 | 第40-45页 |
2.3.1 配合物[Cu~Ⅰ(PhCOOPh_2Pz)]_3(1)的合成 | 第40-41页 |
2.3.2 配合物[Ag~Ⅰ(PhCOOPh_2Pz)]_3(2)的合成 | 第41-42页 |
2.3.3 配合物[Au~Ⅰ(PhCOOPh_2Pz)]_3(3)的合成 | 第42页 |
2.3.4 配合物[Cu~Ⅱ(PhCOOPh_2Pz)]_6(4)的合成 | 第42-43页 |
2.3.5 配合物[Cu~Ⅱ(PhCNPh_2Pz)]_6(5)的合成 | 第43页 |
2.3.6 配合物[Ag~Ⅰ(PhCNPh_2Pz)]_3(6)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7 配合物[Cu~Ⅰ(AcOPh_2Pz)]_3(7)的合成 | 第44页 |
2.3.8 配合物[Au~Ⅰ(AcOPh_2Pz)]_3(8)的合成 | 第44-45页 |
2.4 关于配体及其配合物的讨论及表征 | 第45-61页 |
2.5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1-74页 |
2.5.1 配合物[Cu~Ⅰ(PhCOOPh_2Pz)]_3(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1-62页 |
2.5.2 配合物[Ag~Ⅰ(PhCOOPh_2Pz)]_3(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2-63页 |
2.5.3 配合物[Au~Ⅰ(PhCOOPh_2Pz)]_3(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3-65页 |
2.5.4 配合物[Cu~Ⅱ(PhCOOPh_2Pz)]_6(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5-67页 |
2.5.5 配合物[Cu~Ⅱ(PhCNPh_2Pz)]_6(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7-69页 |
2.5.6 配合物[Ag~Ⅰ(PhCNPh_2Pz)]_3(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9-70页 |
2.5.7 配合物[Cu~Ⅰ(AcOPh_2Pz)]_3(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0-71页 |
2.5.8 配合物[Au~Ⅰ(AcOPh_2Pz)]_3(8)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1-74页 |
2.6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及讨论 | 第74-78页 |
2.6.1 三核配合物的粉末衍射 | 第74-76页 |
2.6.2 配合物及配体的荧光 | 第76-78页 |
2.7 三核配合物的DFT理论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78-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