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宝相花纹样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2章 宝相花纹样产生的历史溯源 | 第10-20页 |
2.1 植物纹样简述及特征 | 第10-14页 |
2.1.1 植物纹样概述 | 第11页 |
2.1.2 植物纹样的总体特征 | 第11-13页 |
2.1.3 宝相花纹样的概念阐述 | 第13-14页 |
2.2 宝相花纹样的背景溯源 | 第14-19页 |
2.2.1 历史背景 | 第14页 |
2.2.2 宝相花与佛教的渊源 | 第14-16页 |
2.2.3 宝相花与印度莲花的关联 | 第16-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唐宋时期宝相花纹样的构成比较 | 第20-30页 |
3.1 唐宋时期基本单元花瓣的比较 | 第20-24页 |
3.1.1 唐代的花瓣种类 | 第20-23页 |
3.1.2 宋代的花瓣变化 | 第23-24页 |
3.2 唐宋宝相花纹样总体构架的对比 | 第24-29页 |
3.2.1 唐代太阳崇拜继承下的放射状构成样式 | 第25-26页 |
3.2.2 宋代理学思想下宝相花纹样的构成变化 | 第26-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唐宋时期宝相花纹样的造型比较 | 第30-40页 |
4.1 唐文化的影响及宝相花纹样的造型 | 第30-36页 |
4.1.1 富丽堂皇的唐文化及圆形宝相花 | 第30-31页 |
4.1.2 宝相花纹样的造型形式 | 第31-36页 |
4.2 士大夫文化下宋代宝相花纹样的造型变化 | 第36-39页 |
4.2.1 宋代的时代背景 | 第36-37页 |
4.2.2 宝相花纹样的造型转变 | 第37-38页 |
4.2.3 北宋政策变化下的造型转变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唐宋宝相花纹样表现形式的比较 | 第40-52页 |
5.1 唐代宝相花纹样的主要表现方式 | 第40-45页 |
5.1.1 石窟壁画中的细碎精致 | 第40-42页 |
5.1.2 唐三彩中的饱满立体 | 第42-43页 |
5.1.3 金银器中的缠枝辅助 | 第43-44页 |
5.1.4 铜镜中的明朗华丽 | 第44-45页 |
5.2 宋代宝相花纹样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45-48页 |
5.2.1 建筑彩绘中的灵活多变 | 第46-47页 |
5.2.2 瓷器中的简约规整 | 第47-48页 |
5.2.3 石窟中的世俗儒雅 | 第48页 |
5.3 唐宋不同表现方式的原因浅析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6章 唐宋时期宝相花纹样的内涵延展 | 第52-58页 |
6.1 唐代佛教崇拜下的美学寓意 | 第52-54页 |
6.1.1 吉祥圆满的象征 | 第52-53页 |
6.1.2 美学意义 | 第53-54页 |
6.2 宋词美学影响下的寓意变化 | 第54-5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