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婚女青年择偶观与影响因素探究--以邢台市李村乡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3.2 择偶理论 | 第11-13页 |
1.3.3 择偶研究的主体 | 第13-16页 |
1.3.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7-22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1.1 同类匹配理论与择偶梯度理论 | 第17页 |
2.1.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2.1.3 社会性别理论 | 第18页 |
2.2 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4 调查地概况与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2.4.1 调查地概况 | 第20页 |
2.4.2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邢台市李村乡未婚女青年择偶观 | 第22-32页 |
3.1 择偶选择地域特征 | 第22-23页 |
3.1.1 婚龄期—乡约规训明显 | 第22页 |
3.1.2 择偶途径—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交织 | 第22页 |
3.1.3 择偶范围—弱化户籍的近距离联姻 | 第22-23页 |
3.1.4 择偶主权—自我意识觉醒下的理性选择 | 第23页 |
3.1.5 择偶标准—务实性理性的择偶选择 | 第23页 |
3.2 风俗传统下的个体声音 | 第23-26页 |
3.2.1 制度性择偶和满足性择偶并存 | 第23-24页 |
3.2.2 滋养相亲形式普遍的新土壤 | 第24-25页 |
3.2.3 理性选择下的择偶范围 | 第25-26页 |
3.3 李村乡未婚女青年的择偶标准 | 第26-32页 |
第四章 地区性择偶观形成的因素探究 | 第32-38页 |
4.1 个人因素 | 第32-34页 |
4.1.1 教育程度 | 第32-33页 |
4.1.2 收入水平 | 第33-34页 |
4.1.3 恋爱经验 | 第34页 |
4.2 家庭因素 | 第34-35页 |
4.2.1 家庭经济条件 | 第34-35页 |
4.2.2 父母民主程度 | 第35页 |
4.3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4.3.1 地区文化生活理念 | 第35-36页 |
4.3.2 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 | 第36页 |
4.3.3 大众媒体传播 | 第36页 |
4.4 社会性别角色定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择偶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 第38-40页 |
5.1 制度层面 | 第38-39页 |
5.1.1 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 | 第38页 |
5.1.2 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流通机制 | 第38页 |
5.1.3 均衡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资源 | 第38-39页 |
5.2 企业层面 | 第39页 |
5.3 观念层面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5-46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46-51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