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太阳电池发展历史概述 | 第10-12页 |
1.2 薄膜太阳电池及其陷光结构 | 第12-14页 |
1.3 光栅与光子晶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文架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2.1 太阳光谱与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18-22页 |
2.2 光栅及光子晶体结构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31页 |
2.2.1 严格耦合波法 (RCWA) | 第22页 |
2.2.2 有限元法 (FEM) | 第22-23页 |
2.2.3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 第23页 |
2.2.4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31页 |
2.3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数值模拟方法的MEEP软件介绍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硅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影响机制的分析 | 第32-40页 |
3.1 限制硅薄膜太阳电池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32-35页 |
3.1.1 硅基薄膜材料结构的无序性 | 第32页 |
3.1.2 电池有源层材料的带隙 | 第32-35页 |
3.2 硅薄膜太阳电池在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光损失分析 | 第35-37页 |
3.3 两种提高硅薄膜太阳电池效率的设计考虑 | 第37-39页 |
3.3.1 叠层结构的设计提高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光谱利用率 | 第37-38页 |
3.3.2 陷光结构提高硅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陷光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0-54页 |
4.1 具有各种背反射结构的SI薄膜太阳电池仿真模型 | 第40-41页 |
4.2 陷光结构对SI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影响研究仿真 | 第41-48页 |
4.2.1 光栅背反射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1-44页 |
4.2.2 光子晶体背反射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4-47页 |
4.2.3 光子晶体和金属光栅叠层背反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7-48页 |
4.3 陷光结构对SI薄膜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8-52页 |
4.3.1 仿真参数的设置 | 第48-51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总结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